百年前的李鸿章 阅读答案(2)

网址:www.gaokw.com 时间::2014-11-08 15:02:12 整理:高考网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正如梁启超所言,国人在对其咒骂痛斥之时,万“不可不深自反也”,万“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梁启超还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选自王树增《1901》,有删改)
1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李鸿章早年便大有作为,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崭露头角,也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被派往安徽组织地方武装镇压太平军。
    B.李鸿章购买洋人机器设备并创办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以此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大清国的近代化进程。
    C.当国人自上而下固步自封做着天朝美梦时,李鸿章就清醒地看到了外国列强的叵测用心,进而坚决抵制其对大清国主权的干涉。
    D.作者一反以往对李鸿章卖国的常论,客观评价他的才智、远见及其贡献,还李鸿章以公道,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就此盖棺定论。
    E.作者撷取了李鸿章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再现了这位晚清重臣的悲剧人生,其不幸命运实乃所处时代悲剧的真实写照。
16.百年前的李鸿章对大清国近代化事业做出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17.为什么说中日甲午之战使李鸿章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请简要分析。(6分)
18.在评价国人眼中的“误国者”李鸿章的时候,梁启超曾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你是否认同梁启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15.B  E
16.其贡献具体表现在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和具体而有实效的作为。
见解:引进外资以发展本国实业;保护大清国国家主权;打开国门开展双边贸易等。
作为:①平定战乱,使国家恢复安定。②亲自独立创办军工、运输、通信等实业。③支持并参与洋务派创办铁路及各种工厂、学校。(意思答对即可。)
17.①朝野不知外事及国力之详情却极力主战,李鸿章不得已应战导致战败。②奉清廷之令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③朝廷的腐败无能导致疆土被分割,在慈禧的授意与逼迫下,李鸿章做了替罪羊。
18.看法一:同意梁启超的观点。①李鸿章29岁便显露才识,后又组建淮军并取得平叛的胜利,创办实业并取得一定实效,故“敬李鸿章之才”。②李鸿章很早就认识到必须保护国家主权,要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却少有人共鸣,故“惜李鸿章之识”。③大清国每当存亡危急时,均要李鸿章承担最难堪之事,屡战屡败又全由李鸿章承担一切罪责,无人体谅李鸿章的处境,理解其良苦用心,故“悲李鸿章之遇”。
    看法二:不同意梁启超的观点。①李鸿章以及洋务派的主张并没有改变贫穷落后的中国,没有起到强国的作用,故“才不真”。②李鸿章没有认清中国帝王统治的弊端,被朝廷支使,故“识不透”。③李鸿章的遭遇,除了朝廷的腐败统治之外,也有其自身屈从朝廷这重要的原因,故“遇不值得悲”。
    看法三:要辩证地分析。①李鸿章有才识,但是没能冲破时代的束缚,其才识仅服务于朝廷,故可认同不值得敬仰。②李鸿章有关于国家主权等的远见卓识,但这是纸上谈兵,难以实行,故可钦佩不值得惋惜。③李鸿章不是“误国者”,但又不是卫国者,故其遭遇可同情不值得悲伤。
本文标签:百年前的李鸿章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