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4)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11-07 07:13:53 整理:一品高考网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3.11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C       2. A       3. D       4.B       5.C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
6. B       7.D      8.C       9.C 
10.答案要点:
①对一般客人,子行随心所欲,专注己事,旁若无人。(1分)
②对达官贵人,如不合心意,子行就斥退他们,不肯相见。(1分)
或者从楼上跟他们说话,不行礼; 或行礼相送,但并不下楼。(1分)
语言表达,1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11、
杜 甫 子 宗 武 以 诗 示 阮 兵 曹, 兵 曹 答 以 石 斧 一 具/ 随 使 并 诗 还 之/ 宗 武 曰 /斧 /父 斤 也/ 使 我 呈 父 加 斤 削 也/  阮 闻 之//曰/ 误 矣/ 欲 子 斫 断 其 手 /此 手 若 存 /则 天 下 诗 名 又 在 杜 家 矣 
【参考译文】
杜甫的儿子宗武把自己写的诗给阮兵曹看,阮兵曹把一具石斧回赠给他,让使者拿着(石斧)和诗一同送还。宗武说:“‘斧’,是由‘父’和‘斤’组成,(这)是让我(把诗)呈送给父亲加以修正。”阮兵曹听闻了这些(后),说:“(你)误解了,是想让你砍断自己的手;这只手如果还在,那么天下的诗名又在(你们)杜家了!”
(“/”处必断, “//”处可断可不断。每答对2处得1分。答错2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
12、
① C (3分)
② 答案要点:
对薄游(宦游)生活的厌倦。
喜爱田舍生活的恬静、安闲。
本性中有对朴质生活的向往。
时光流转,引起诗人的生命之忧和人生价值的反省。
(共4分,答对一点得1分。)
13、
①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②以咨诹善道  察纳雅言
③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④带长剑兮挟秦弓  终刚强兮不可凌
⑤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⑥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共8分。每空1分,有错则该空不得分。学生如多写,选前4道小题评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14、B  (3分)
15、A E(4分)
16、必须是液体(或“具有可流动性”),具有黏性,施加一定拉力。
(共5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二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5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7分。
17、B D(4分)
18、参考答案:
流连:观览沉浸(1分),研究思考(1分)。
远古的斜阳:历史文化气息或古典情怀(1分),沧桑和厚重(1分) 。
19、
(1)刘学颜在书斋中思考,在现实中行走;他身上有着浓郁的英雄主义情结;他还是一个有着古典浪漫主义情怀的人。(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
(2)刘学颜书中所写的多是历史人物(1分),他们大都铁骨铮铮,顶天立地(1分);在苍茫广袤的黑土地上(1分),以不屈和英勇为悲壮的历史增添了极具光彩的一笔(1分)。
20. 句子意思:写活着的人物, 很难做到笔墨酣畅、挥洒自如、客观透彻,因而也就很难写得精彩。
对这种现象的看法:略。
评分要点:本题12分。①解释句子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②谈看法,6分。③语言,4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1.作文(60分)
依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阅。
 
附录1:2013年北京市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作文评分参考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60—50分)
紧扣题意、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5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文章可得55分以上。
 
二类卷
(49—40分)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4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文章可得45分以上。
 
三类卷
(39—30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30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文章可得35分以上。
 
四类卷
(29—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9分为基准分,向下浮动。
说明: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减1分。缺题目减2分。
 
附录2:【文言文参考译文】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