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福建漳州3月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2)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5-03-09 09:24:58 整理:一品高考网

    “厉声而出”的人是谁?他是如何打败张邰的?请简述相关情节。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第六十七回(见土仪颦卿思故里)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宝钗听了,并不在意,便说道:“俗话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前日妈妈为他救了哥哥,商量着替他料理,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
   薛宝钗所说的“他”是谁?她说的“死的死了,走的走了”指的是什么事情?请简述相关情节。
   答第(  )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子日:“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
   ②孟子日:“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注】①适:亲近、厚待。②莫:疏远、冷淡。③比:亲近。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2)上面两个选段中,孔子和孟子的主张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0~1 2题。
文学理当追求有效的公共使命
陆天明
①文学到底是否具有公共性?该不该具备公共性?这个论题实质上是有争议的。有些朋友甚至羞于把文学创作和公共领域相联系,更别说让文学肩负某种必需的公共使命了。
②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创作,它必须呈现作家的个人特色,烙上明确的个性印记。现在需进一步探讨的是,作家自我中的“我”,究竟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我?它当然代表着它居在体的主人。这种代表的呈现在文学创作中越充分越独特,越会被人们认为具有“文学性”
或“艺术性”。但这是否表明作家的这个“我”可以仅代表居在体这个主人,也就是所谓“小我”就够了?可以漠视或拒斥社会和时代的需求?
③作家个体劳动成果要以“作品”形式面世。因此,归根结底它是一种社会存在。这
决定了文学创作和文学家生命历程中本有的公共性。作家自我意识中不能缺少公众意识。他


内在的那个“我”须是一种“大我”。只要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他总是以代言人的身份在
场。宏大的如“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细微的如“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不因为它们深切的忧天下情怀和对底层平民生存状态真诚关爱、生动呈现而打动无数人的心,成为千古绝唱。
④更应看到,当下中国正处在一个巨变的时代,而这巨变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造就新型的现代化的中国人。而要造就一代新型中国人,关键是促成灵魂深处的变革,这就需要文化的引导。而文学可以也应该承载这种引导功能。俄罗斯人永世难忘普希金和果戈里,中国人心里总存着杜甫和鲁迅,不正因为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理念民族性格的成型和成长吗?只有拥有这种公共性才使得文学成为真正的文学,获取旺盛的生命力也使作家成为本质意义上的“作家”。
⑤当然,我们也应警惕对文学公共性的庸俗化呈现的倾向,警惕它被“皮囊化”。当下
文学的绝对私人化趋势在市场鞭策下似有所转向,应声而起的是在产业化过程中取媚于大众
的所谓“公共效应”,追求极端的娱乐消遣争点击率收视率挣票房,只剩一张“皮囊”就自
诩为“文学”。
⑥一千多年前,杜甫曾感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下者已逝,来者无
穷。这正是我们民族的现状,也是文学的希望。让文学这头雄狮奔腾起来,为了文学,也为
了我们这个中国。
                                        (摘编自2014年8月11日《光明日报》)
10.下列对文章中关于“文学的公共使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创作虽呈现作家的个人特色,但必须和公共领域相联系,担当必需的公共使命。
B.作家自我中的“我”不仅包括代表居在体的“小我”,还包括具有公众意识的“我”。
C.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深切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这正是文学具有公共性的具体表现。
D.只要是拥有公共性的文学便是真正的文学,具备文学生命力的作家才是真正的“作家”。
11.文章第③段划线部分两处引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12.文章第④⑤段分别如何论述“文学理当追求有效的公共使命”?请简要分析。(4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15题。
破碗之谜
夏商周
考古学家挖出了一只汉朝的瓷碗,可惜缺了一块。洗去泥土后,惊奇地发现,亮晶晶的
瓷碗内壁上,一个男人骑着一匹马在草地上追赶一个女子,那女子提着裙袂,跌跌撞撞地奔
跑着。
那画在动,是一段循环往复的动画。女子跑到碗的缺块处,不见了,仿佛跳下了悬崖一般;骑马的男子也冲下缺块,消失了。过了一会儿,女子又在同一个点出现了,继续气喘吁吁地逃跑,男子依然在后面策马狂追。追到碗的缺块处,两人又先后消失了,接着又出现
了,你追我逃,无休无止。
这件文物立刻轰动了世界,到博物馆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人们议论的焦点很快转移到那个女子身上。她是谁?为什么逃跑?追她的人又是谁?最后,所有人只关心一个问题:她到底被抓到没有?
要是把碗补上,那女子的命运不就浮出水面了吗?于是人们齐声高喊:“补碗!补碗!”
博物馆立刻组织专家,比照缺块,制作出同样大小、同样质地的一块瓷片,镶嵌在碗的缺块处,天衣无缝,完美极了,可是——刚抹上特制胶水不到一分钟,瓷片就“咔嚓”一
声掉到地上,碎成几块。专家们又研制了更完美的瓷片和更强力的胶水,可依然失败了。于
是,专家们向全世界发出求助,一时间,各地的热心人带着书写那个古代女子命运的极大热
情,制作起那块瓷片来。
那一天,博物馆门前的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手拿瓷片,排着队,缓缓移向一座高台。
那只古代的碗就供奉在高台的香案上。善良的人们期望自己制作的瓷片能救出那个可怜的女
子,但无一例外,全都失败了。失望的惊叫声此起彼伏,从清晨一直响到黄昏。
“我来试试!”一个光头少年,在几个成年男子的簇拥下,走上了高台。
“你的瓷片呢?”博物馆馆长和蔼地问。
“没有。”
“那你怎么补碗?”
 少年没有回答,从怀里掏出一支水彩笔,在那匹马前面,画了一只草原鼠。草原鼠迅速打了一个洞,钻进了地下。疾驰而来的马蹄踏进了鼠洞,马重重地摔倒了,那个男子也跌下马来。逃跑的女子惊讶地回过头,男子忍痛招手呼喊,似乎在叫女子回来,但女子一咬牙,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