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三明5月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试题答案【文综】(4)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05-08 08:46:44 整理:一品高考网

(3)据材料因,参照第二、三套人民币简述第一套人民币发行的情况。(10分)
(4)结合材料一、五及所学知识,从统一的角度说明圆形方孔钱和欧元的作用。(8分)
39.(42分)
某校组织高三学生开展“美丽福建网上行”活动,要求同学们上网搜集美丽福建的素材,并在“美丽福建”主题班会上展示搜集的材料。
同学甲:福建省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加快“绿色转型”,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森林覆盖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十二条主要水系水质优良,23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或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成为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众多游客。一项新兴的旅游项目——福建“清新空气游”在全国悄然兴起,与去年同期相比,游客增加了28%。
(1)福建“清新空气游”的悄然兴起带给我们哪些经济学启示?(12分)
(2)公民应如何通过自己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助推经济的“绿色转型”?(12分)
    
同学乙:福建某公司,遵循生态规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为避免在养殖中使用抗生素、激素等药品,依托专家、教授,经过三年的努力,在国内率先实现蝇蛆规模化、可控化及全天候可控稳定性生产,并把蝇蛆作为新型饲料,应用于畜禽养殖实践中,为社会提供健康可口的原生态农业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有人认为,该公司取得成功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结果。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10分)

同学丙:近年来,福建省先后开展了“福建好人”、“福建最美”等评选活动,涌现出一大批乐于奉献、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敬老爱亲的“福建最美”、“福建好人”。凡人善举,他们的事迹感动你我,感动福建。
(4)运用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关知识,分析评选“福建好人”、“福建最美”活动的价值所在。(8分)

【选考部分】(40分)
40.(15分)地理
请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
    A.【选修2一海洋地理】
    纯淡水在00C时结冰。但海水则不同,冰点温度T(指海水开始结冰时的温度)与海水的盐度和深度有关,盐度越高,水体越深,越不容易结冰。读海海冰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2013三明5月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试题答案15
    (1)根据图和材料,简要分析大连港海冰轻微的主要原因。(9分)
    (2)简述为减轻海冰灾害的损失应采取的措施。(6分)
  B.【选修5一自然灾害与防治】
  2012年9月7日。云南省彝良县与贵州省威宁自治县交界地区连续发生里氏5.7级(震源深度14公里)和5.6级(震源深度10公里)的地震。震中附近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05人。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后,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和多地发生滑坡。严重影响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13三明5月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试题答案16
    (1)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震级不高但破坏性大的原因。(9分)
    (2)简述为减小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应采取的措施。(6分)
  C.【选修6一环境保护】
  读欧洲酸雨的pH分布及风向图,回答下列问题。
2013三明5月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试题答案17
(1)简述图示地区多酸雨及北欧酸雨危害严重的原因。(9分)
(2)简述为减小酸雨危害可采取的措施。(6分)
请考生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
    A.[选修1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在许多工业部门中机器生产逐步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俄国工业大部分建立在农奴劳动的基础上,工厂中大量使用农奴工人,棍棒加刑罚。劳动生产率低下……18世纪末,俄国生铁年产量与英国相等,都是800万普特;到19世纪中叶。俄国的生铁产量只增加1倍(1600万普特),英国则增长近30倍。
    ——张桂荣《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再思考》
    材料二  1858年10月。亚历山大二世提出了准备改革的三条原则:要使农民立即感到其生活有所改善;使地主立即放心,相信其利益有保障;强大的政权一分钟也不能动摇,社会秩序一分钟也不能被破坏。
    ——爱德华·拉津斯基《亚历山大二世:最后一位伟大的沙皇》
    (1)据材料一,指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俄国与英国生铁产量出现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1年改革中如何体现材料二中的三条原则?据此概括改革的特点,从中得出什么启示?(10分)
    B.【选修2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民本”而无“民主”的思想元素。“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说成与“三代法度”相符.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
    ——摘自马克矗主编《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村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及其成因。(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95年前后中国人对宪法态度的变化及原因。(10分)
    C.【选修4一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其思想绵绵浸润中国历史2000多年。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孔子式的实践。在人民公社时期,在改革之前的国营企业里,我们不去着力研究如何把“蛋糕”做大。而是专心研究如何平分“蛋糕”,于是“大锅饭”就形成了。“大锅饭”越吃越稀,甚而至于逐渐变为“大锅粥”、“大锅汤”了。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