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会宁一中2017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5)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6-10-08 16:26:58 整理:一品高考网

2.C.强加因果
3.C.“其作品只适合浅层次文学读者轻松消遣”错,原文说“现实主义创作必然成为文学读者,尤其是高层次文学读者的主要需求”这不排除高层次文学读者对浪漫主义作品的阅读需求。
4.C.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疏通文意。
5.D.有褒的美谥,怜的平谥,贬的恶谥三种。美谥如文、武、明、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平谥如怀,悼,哀,闵,殇,有点同情的意味;
6.A.理解错误。“他在为母亲守孝时因无力承担丧事而痛苦不堪”有误,“殆不胜丧”是由于悲痛伤身几乎难以操办丧事。
7.(1)正逢他叔父萧昙被朝廷逮捕下狱,他于是带领家中兄弟们一起赶到大理上诉,即使是他家的门生故吏也没有人认出他来。(关键词:会、昆弟、诣、莫,全句大意。)
(2)不久,陈文彻投降归附。萧劢认为南江地方险要,应该设立重镇,于是上表朝廷,(建议)在高凉郡设州。(关键词:降附、以、宜、表,全句大意。)
【参考译文】
萧劢字文约,喜怒不形于色。位居太子洗马时,因母去世而辞官,由于悲痛伤身几乎难以操办丧事。每当想到母亲,必定要徒步到墓上去。有时遇到风雨,摔倒在半路上,便坐在地上痛哭,然后起来再往前走,家里人也阻拦不住。父亲萧景特别喜爱他,曾说:“我百年之后,怎能少了这样的儿子呢。”吩咐左右人关照他节哀。服丧期满后,被任为太子中舍人。萧景在郢州去世,有人因为路远,就对他隐瞒了凶讯,而用病重作为托词。萧劢于是奔波前往,赶到江夏,已是七天水米未进。埋葬父亲后,他在墓旁结庐而眠,断绝亲友往来。正逢他叔父萧昙被朝廷逮捕下狱,他带领家中兄弟们一起赶到大理上诉,即使是他家的门生故吏也没有人认出他来。
作淮南太守时,因治理有方而被称颂。后改任宣城内史,境内多猛兽,经常危害人民,萧劢到任后,野兽的危害得到治理。又改任豫章内史,结果境内路不拾遗,男女有别而道不同行。后调任广州刺史,当离开豫章郡时,官吏百姓都悲痛落泪,沿途几百里舟车堵塞,人们都各自带着酒食来给他送行。萧劢都接收下来,但随后又给予他们钱财。走到新淦县岓山村时,有一位老太太用盘子托着泥鳅,从送行的船侧奉献上来,又有几十名少年跳进水里给他拉船,又是唱歌,又是流泪。
广州地处沿海,向来是富庶地区,外国商船到此,多被当地刺史盘剥侵夺,所以每年来船不过三几次。自萧劢到此,对他们秋毫无犯,于是一年就有十几趟到来。当地的俚族人不顺服,多数做了海盗(经常在海上行凶抢劫),萧劢对他们进行讨伐,俘获的人口财物,除犒赏军队外,全部送交朝廷。他以前的刺史们都营私中饱,当地的土产贡品多被私吞,很少能进入朝廷仓库。自从萧劢到任,一年里向朝廷进奉数次,国家军政所需的资财,源源不断地输送。梁武帝感叹道:“朝廷算是又添了一个广州。”有诏令让他以原来的官号还朝,这时西江的俚人头领陈文彻进犯高要,于是又下诏让萧劢再任原职。不久,陈文彻投降归附。萧劢认为南江地方险要,应该设立重镇,于是上表朝廷,建议在高凉郡设州。朝廷下令改为高州,命西江督护孙固为刺史。征召萧劢回朝任太子左卫率。
萧劢生性率直有节制,而且气量宽宏。一次手下人曾把一碗菜汤不慎打翻在他胸前,他脸色不变,慢声叫人给他换衣服。他收藏图书多达三万卷,披阅观览而不知疲倦,尤其爱读《东观汉记》,大部分都能背诵下来。刘显曾经拿着书考问他,他对答如流,甚至卷次和行数都不出错误。他很少结交朋友,只和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关系密切。在回京路上去世,追赠侍中,谥号光侯。
8.首联运用用典、对比手法。(2分)首先,诗人借司马相如的典故来写老友的才华横溢;整联又将高才与不遇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是“凌云”,一是“陆沉”。(2分)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同情和愤懑(或对执政者的谴责)。(1分)
说明:手法2分,分析手法2分,思想感情1分。手法还可答反问、借代。“何意陆沉黄绶间?”以反诘之语表现对朋友的同情。“黄绶”,根据注解,是借代修辞。
9.①才华横溢,位沉下僚:首句说老友有像司马相如那样的才华却只是身处下僚。(2分)②迫于生计,委身官场:“头白眼花”却仍奔走仕途,“儿婚女嫁”之后,才可挂冠归去。写友人为官是迫于生计,非其本愿,见出他的品格。(2分)③壮心犹在,盛年已逝:“心犹未死”,说明内心仍有所追求;“春不能朱镜里颜”,春天能使万物复苏,但不能恢复他青春的红颜。(2分)
10.(1)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揽茝
(2)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1.(1)选E得3分,选A得2分,选B得1分。选C、D不得分。(B.“无可厚非”不当。C.“一波三折,悬念迭出”错误。D.“不注重容颜,也不相信所谓的爱情”错误,从“我衷心祝愿她幸福。实际上看来她似乎确实如此”可以看出)
(2)①旅游来到客栈,父亲心情愉快。②面对“我”的追问以及昔日的“她”,父亲非常窘迫。③知道日期错误后,父亲表现得惊诧痛苦。④现在大家都幸福,父亲很坦然。(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①是线索人物,贯穿故事始终。②推动了情节发展。“我”的几次发问,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是小说故事的见证者,增加小说的真实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4)①当年父亲与丹麦女孩偶遇热恋是巧合。②父亲与丹麦女孩因误读日期错过婚姻是巧合。③父亲与母亲结婚过上幸福生活是巧合。④故地重游,父亲再遇当年的女孩是巧合。⑤“我”了解丹麦日期书写习惯,揭示真相是巧合。(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
12.(1)选E得3分,选A得2分,选B得1分。选C、D不得分。(B.只是推测,于文无据,给1分。C.从“他认为所学的理论都是舶来品,还存在一个中国化的问题,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用武之地”看,说“没有任何意义”错,只是在当时没有太多用武之地而已。D.原文中只是说黄德鸿被老师的言语感动,对学术产生了向往,说“引领”和“开启了他的学术之路”不当。)
(2)作用:第一处引用交代了黄德鸿报考社会学的原因,(1分)体现了他求学“改造社会”的社会理想与责任感。(1分)第二处引用交代了放弃到联合国工作的机会的原因(1分),为了建设国家而选择放弃,表现了他的爱国热忱。(1分)好处:引用传主自己的语言,夫子自道,使文章更鲜活,更真实,更有说服力。(1分)运用语言描写,使文章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内容丰富。(1分)
(3)①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②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的战略构想和对策措施;③提出了增加企业活力的五项战略措施;④提出了把华南经济区域称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的建议。(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4)①要有矢志不渝的追求。“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一生的追求,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倾注在学术研究之中。②要有报国的志向。黄德鸿立志改造社会,报效国家,甚至不惜放弃到联合国工作的机会。③要理论联系实际。黄德鸿认识到舶来的理论有局限性,存在一个中国化的问题。④要有创新精神。黄德鸿研究华南经济区域,认识到必须从新的角度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沿海地区经济长龙”这一概念。⑤做学问要先学做人。黄德鸿为人处世谦虚,治学更谦虚。他甘当人梯,主张要青出于蓝。(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