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2012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检语文试题(B卷)答案(2)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01-29 15:08:37 整理:一品高考网

①恪续其下曰:“之驴”                    ②会逊卒,恪迁大将军
③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为优         ④马未至而谢何也
⑤恪因下谢                               ⑥恪兴军四万,晨夜赴救
A. ②④⑥B.①③⑥ C.②④⑤ D. ①③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葛恪在小的时候就很有名声,二十岁就授予骑马都尉的官职,这说明他从小就才学出众。
B、孙权命人在驴脸上写着“诸葛子瑜”字样的长标签,是玩笑之举,诸葛恪凭借聪明才智获得了这头驴。
C、魏国认为诸葛恪所修东兴堤坝以及两城侵犯了他们的疆土,于是命大将引兵来攻,最终失败而归。
D、吴军诸将见留赞等人兵少,便不以为意,于是脱掉铠甲,也不拿矛、戟等长兵器,结果被打败了。
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会逊卒,恪迁大将军。(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日复见,权问恪曰:“卿父与叔父孰贤?”(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大臣以为数出劳众,同辞谏恪,恪不听。(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1)、诗歌前两句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2)、有人认为诗歌第三句“熏笼玉枕无颜色”的“无颜色”有双重意蕴?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王勃《滕王阁序》)
(2)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                  ,知来者之可追。             ,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山不厌高,             。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16分)
儿童的“我向思维”与作家的移情
童庆炳
    儿童的“我向思维”与作家的移情作用是相通或相似的。儿童早期的思维方式与原始人的思维方式十分相似,被称为“我向思维”。“我向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我”为中心,一切都等同于有生命的“我”,把整个世界(无论是物还是人)都作为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来加以对待。
    在他们稚气的眼里,月亮是人的脸,或者是星星的保卫者,而星星则眨着眼睛,向所有的人问好……儿童的“我向思维”使他们分不清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分不清知觉到的和想象到的。在这天真的混沌中,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无不充满生命的活力。18世纪意大利著名学者维柯在《新科学》中对原始诗性思维的分析,同样也适用于儿童:“最初的诗人都按照诗的形而上学,把有生命的事物的生命移交给‘无生命的’物体”,是“人由于不理解事物,就变成一切事物。”儿童的“我向思维”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的这种相似性,使儿童的心中物我交融,物我化一,使儿童的眼中万物都流动着生命的活力,颤动着生命的琴弦,展现为一个生机勃勃的诗意的世界。
    在作家这里,特别是创作过程中,将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是其诗意感受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且与儿童的“我向思维”极为相似。按德国的学者立普斯创立的“移情”说和英国学者冈布里奇提出的“投射”说,作家和艺术家在进行审美创造的时候,其对象不是与主体相对立的单纯的实体的存在,而是受到主体的生命灌注的活动而有力的、自我对象化的形象。真正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种伟大的同情感,他们会把“亲身经历的东西,我们的力量感觉,我们的努力,超意志,主动或被动的感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面去,移置到在这种事物身上发生的或和它一起发生的事件里去”。对此,我们的古人也早有说法,如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指作家心中充满情感,在观照自然之际,就会将自己的情感和幻想移置或投射到外在的无生命的事物上面,使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达到物我沟通、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李白:“绿水解人意,为余西北流。”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类“移情”和“投射”的诗句比比皆是。在这类文学描写中,作家似乎变成了儿童,他们同外部事物的关系,不是一般的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他们凭借自己的开放的心灵去触摸对象,并把自己融化于对象中,人物化了,对象化了,生命化了,诗意就从这人化和对象化中找到了泉源。
当然,作家和儿童的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是有区别的。在儿童,是由于对事物的不理解,而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面去,不自觉地把事物跟自己等同起来,这是人的天性的表现。在作家,是在对事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着意把自己与外部事物沟通,使物融入我,我融入物,达到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诗意的世界,这种自觉是作家才能的表现。                            
 (选自《文学审美特征论》,有删节)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