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2)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09-30 07:52:58 整理:一品高考网

我的同伴秦少章,在我任太学官员时,就把他的文章送给我看,并忧伤地对我说:“这是我家贫穷时,奉大人之命而尽力创作的科举文章。”那时他率意而作的诗章散文,往往清丽奇伟,比那些举人的文章强百倍。元佑六年中举,调到临安任主簿。
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今一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yǎn jiǎn安卧),今应官而祸随至。
举子中举后该有些快乐了,但秦少章每次见到我总是不高兴。我问他的原因,他说:“我是世间的一个孤傲的读书人,本性不高兴的事不做,情意不相合人不去结交。饮食起居,举止言谈,不愿勉强自己而随从他人。今一旦为官,都失掉了自我而专去应酬他人。少时自由自在,真后悔(中举后)祸难跟着到来。
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又不可得。自今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予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
当时我一个人要依靠父母抚养,现在则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为官,又不能够。从今以后,我就像涂了漆却想除去一样了。”我劝解他说:“你为官前的日子,(就像)春夏的草木,而你备受困惑的现在呢,就像芦苇所遭受的霜冻。大凡人的本性就是只想求得安逸。(而)安逸,是天下人的大患呀。
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yǐng 古代中国楚国的都城)。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
变迁现状值得珍贵。重耳不流亡在外十九年,就不能回国成就霸业;伍子胥不逃奔他国,就不能攻破郢都(复仇)。这两个人,当其羁旅他乡困窘忧患时,暗地里补益自己的短处,学会原所不会做的事情,这就不像只通过口耳所学到的那样肤浅了。
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
     现在你想到以前的所作所为,那值得悔恨的东西可多了,那能增长见识的东西就更多了。反思自己而能心安理得,就能驰行天下而没有可畏惧的事情了。能把饭食让给别人吃的人,是曾经挨过饿的人;赐给他车马却推辞不坐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如果怕挨饿,怕步行,那就有苟且侥幸之心了,遇到的灾难不就多了吗?所以经霜而不变得肃杀的,是植物的灾难;终身安享逸乐的,不是世人的福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季秋之月,天地始肃          季:一个季节的最后一月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        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介士也             介:独特,不合群
 D.自令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         解:脱去,松开
   5.【D】 消除,除去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A项:动词,“创作”/介词,          “替,给”;
 B.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介词“比”。
 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    余船以次俱进
    C相当于连词“而”,地,表修饰/    介词,按照、根据。
 D.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D代词,“……的人”/             代词,句中停顿,表判断。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
 B.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
 C.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
 D.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
7.【C】
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虽遭受严霜摧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B.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家庭,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C.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D.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汪洋淡泊”的特点。
8.【B】找到原文相应区域有“今一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应”“不能勉以随人”等句。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惟物之应”,是只能应付外在事物,只能“勉以随人”,或者说是皆要受外物约束限制,而失去了心灵自由、行为自在——失去了自我。这里,不只是“应对官吏事务”,“失己”更不是“无暇顾及家庭”。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4分 )   
译文:①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办不到。
    (“则”“ 妇子”及倒装句状语后置“食于我”,各1分,句意1分)  
②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3分)   
译文:②赏赐给他车辆马匹却推辞的人,是不害怕步行的人。
      (“而”“ 辞”各1分,句意1分。)
(2)简要说明文章第二段后半部分是如何阐述“迁之为贵”的道理的。(3分) 
答:引用重耳流亡、子胥出奔的故事(1分),说明遭遇困境、忧患等变迁,能使人弥补不足,增进能力,学到更为丰富的东西。(2分)(从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个角度。)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信息的筛选,问是“如何阐述”的,要从“引用了什么故事或事例”和“说明了什么道理”两方面答题。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