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一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统测文综试题答案(3)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11-22 16:13:22 整理:一品高考网

B.强化宏观调控  遵循基本原则  确保科学执政  权力高度集中
C.民主科学决策  加强行政干预  深化机构改革  巩固执政地位
D.加强管理服务  坚持公正司法  权力接受监督  树立政府威信
33.下表是党的十八大《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诞生的简要过程。
2012年2月上旬 起草组派出7个调研组,分赴12个省区市开展调研,召开各级各类座谈会44次,对城乡社区、工矿业企业、农牧水产基地等116个单位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各地现代化建设和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
2012年9月3日 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2012年11月14日 中共第十八次全中代表大会通过十八大报告。
从报告诞生过程可以看出
  ①中共中央是国家的决策机构
  ②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是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关系 
  ③各民主党派参加中共中央的决策
  ④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科学执政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34.“拾荒者”是社会最底层人群,在城镇化过程中不容忽视。某市人大就代表提交的“关注拾荒者”提案,进行讨论表决形成决议。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B.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决定权
 C.人大代表依法行使立法权和决定权   D.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立法权  
35.2013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演讲。习近平表示,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这表明
  A.各国无论大小强弱都应一律平等   
  B.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C.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
  D.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发展是和平的坚实基础
第Ⅱ卷
36.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材料一:
注:城镇化率是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如果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80%。
  
  材料二:从现代化发展的规律来看,今后一二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快速增加,也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展望未来,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
  材料三: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城镇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在产业支持、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推进城镇化,核心是推进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目的是造福人民群众。城镇化只有突出科学规划,才能避免走弯路。为此,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提高城镇化水平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8分)
(2)结合材料三,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知识,说明如何提高我国城镇化的质量。(15分)
(3)运用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的知识说明如何才能使城镇化造福人民群众。(12分)

37.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收入,关系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年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及人均消费情况
城镇 农村
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均消费 人均纯收入 人均消费
数额(元) 21810 18750 6977 5633
同比增长(%) 8.4 11.8 11.4 19.8
注:世界银行统计,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为20194亿美元,居世界第6位,而GDP居世界第2位;人均居民消费支出为879美元,不到美国的10%。
材料二:制约我国消费需求扩大的因素除上述材料反映出的问题外,还有政府公共投入不足,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支出过多,居民预备性储蓄增加;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城镇化质量偏低等。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并强调牢牢把握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
(1)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党提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依据。(11分)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为我国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建言献策。(6分)

38. (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一个地名命名或其变更并非单纯来自偶然或者不自觉的语言因素,更多的是历史的折射与反应。
  材料一  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发现了一组文字材料:“……两县共辖109坊,一为永乐、曲池、敦化、安仁等54坊,一为善和、通化、怀远、醴泉等55坊。”
(1)材料所涉及的朝代最晚可能是?说明理由(4分)。
  材料二  中国城市众多,但是城市的路名有很多相同之处,如胜利路,解放路,红旗路,三民路,中山路等。
(2)材料二中的路名,你认为哪两个被当今中国大陆与台湾共同使用的频率会最高(2分)?分别说出大陆与台湾使用这两个路名的理由(4分)。结合史实说明大陆哪座城市最适合使用这些路名(3分)?
   材料三  法国巴黎有一个著名“路易十五广场”,1789年被改名为“自由广场”。1795年易其名为“协和广场”。1814年再次被改回“路易十五广场”。1830年路易·菲利普时代它又重新恢复为现在的名字:协和广场。
(3)导致该广场改名为“自由广场”的因素有哪些?广场名称的几经反复说明了什么实质性问题?(4分)。
(4)你从以上材料中得出什么认识(3分)?

39.(32分) 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影响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纵观近现代各国历史,在这一问题上有过成功的启迪,也有深刻的教训。
材料一  2003年3月4日,俄罗斯社会学家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发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
材料二  ①在1932年,国民政府成立了“国防设计委员会”(后来改名为“资源委员会”), 以蒋介石为委员长,由全国知名的学者、专家担任专员。②资源委员会制定 “重工业五年计划”,拟定兴建冶金、机械、燃料、化学等工业。③这些工作虽然是初步,甚至可以说是粗糙的,但是它们在当时和抗战期间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却不能忽视和低估。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