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州四中2014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试卷(4)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12-07 20:57:58 整理:一品高考网

他埋葬了文学世界里的沈从文,成就了文物专家沈从文。无法言说、无处排解的痛苦,开成了一朵朵奇葩。看到那些一丝不苟的文字,与之前的文学之笔截然不同,但也同样圆润、朴素、悠远,印着他个人的标记。只是,我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有些人的有些转身,即便与世无争,即便毫无声响,即便当事人一直微笑,也让旁人难以释怀。
在北京一个小巷里的一间斗室,沈从文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交给了文物研究。他美丽忠诚的妻子,每天给他送饭。有时,上顿的饭菜凉了,他还在不辞劳苦地涂抹写画。张兆和只能倚门无奈地一笑,不能理解这个人为了什么要如此自苦。她只能安慰自己,毕竟他已经“正常”了。
这个世间只有一个沈从文,天分过人,外表温和,内心倔犟。当年郁达夫好心劝慰这个在小旅馆流着鼻血写文章、几近饿死的文学青年放弃文学之路时,年轻的沈从文带着湖南人的“一根筋”和走投无路的无奈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当鲁迅在报纸上痛斥他的时候,他保持了冷静与克制,仍不改文风;当郭沫若代表一种新环境全盘否定他的时候,他差点放弃了生命,但重新站起来时,更加骄傲——谁都知道,郭本人对于文物有着相当的造诣。后来,时为社科院领导者的郭沫若也不得不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并撰写了序言。沈从文自始至终,没有说过郭的一句不是,哪怕1949年时自己都快被这个强势的人逼疯了。
一个人面对挫折和痛苦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和成就。
张兆和在沈从文逝后,轻声说道:斯人可贵。
[注]《中间古代服饰研究》:这部书以历史朝代为编排顺序,通过出土和传世文物的图像,并结合有机连续的174篇文章,对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沿革及其与当时社会物质生活、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反映了自殷商至清代3000多年间中华民族服饰的情况。
19.文章以“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20.如何理解“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的含意?请简要分析。(5分)
21.沈从文的成功转身带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相关内容加以探究。(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6分)
2010年某省居民人均收入状况比较表
  城乡 地区
城镇 农村 某省南部 某省中部 某省北部
人均收入(元) 20556 8009 7323 5636 3806
增长率(%) 12.5 9.5 8.5 10.7 13.7
根据以上数据,请你写出二点结论。
①                                     
②                                     
23.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6分)
  前不久,在某企业一次策划会上,主任对一名90后实习生说:麻烦你开完会给大家订一下盒饭,按人头,我请客。结果该实习生认真地说,对不起,我是来实习策划设计的,这种事我不会做的。 
  针对这位实习生的做法,有人赞同也有人质疑,你的看法是什么,请写出理由。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物理书里有句话: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越大;金融界有句话:你不理钱,钱不理你;民间有句俗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学习、工作、生活、做人亦是如此。比如:你对生活微笑,生活便对你微笑;你对生活皱眉,生活也对你皱眉……
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高州四中高三语文中段试试题答案
 
1. (3分)答案:D.(A pù/bào ,páo,,  fēi/fěi  B. qiǎn,zhuó, léi/yínɡ
C. suì, hé/kē,chēng/chèn   D. bò/bó, wù/wú,  cuì/cù)
2. (3分)答案:A(A差强人意:大体上能让人满意。B.“无可厚非” ,不可过多指责,不合语境。
C.意气用事:所作所为只凭个人的感情驱使,缺乏冷静的态度。D. “休戚相关”是说彼此之间祸福相互关联,此句不含“祸”,所以此句应填“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形容联系密切)
3. (3分)答案:D.(A.语序不当,应为“进一步奠定技术基础”。 B.成分残缺,应在“个性化”后加“服务”语序不当,“不仅”和“还”后面的内容互换 ; C.句式杂糅,①原因是 ..... ②是......的原因)
4. (3分)答案:D解析:这是一个议论性的语段,议论的中心是“红色题材的艺术创作,却始终是代表一个时代艺术成就的最强音”。从“它不止是艺术家风格形态的呈现”句的陈述主体、句式和关联词“不止”可见下一句是⑤,以下是具体论述,第④句领起②⑥①句,第③句的“这些辉煌的记忆”承接第①句。
5.(3分)C (尚.超过)
6.(3分)C (A项“于”:介词,表处所,在”/ “介词,表对象,向”; B项“之”分别为“动词,到”/“助词。主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以”均为“介词,用”; D项“而”分别为“而,表因果火系”  /“而,连词,表转折”;)
7. (3分)C
8.(3分)B(“官升得虽快,都不认为他是靠才能达到的”错,曲解原意,原文为“咸谓才能致之”)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