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圳2014高三2月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答案【深圳一模】(4)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4-02-27 20:38:16 整理:一品高考网

请以“一个人活得要像一支队伍”为题,写一篇命题作文,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一位著名作家近日在自己的一篇作品中写道:“在宁夏的西海固,在贵州的偏远山区,在四川的小凉山深处,到处可以看到,大人和小孩子,只要吃饱了,就会很安详地坐着晒太阳,甜蜜地打盹,万事不挂心,目光温和得如新生羔羊。……”这位作家用很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他很欣赏的“很穷但很快乐”的画面。
你同意这位作家的抒情吗?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这位作家的抒情的看法,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014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参考答案
语    文                   2014.2
题号 考点 答案 解析
1 词语读音 C A . fēi/ fěi   zhuàn    xīng/xìng     B . lán     dǐ/dì     shǔ /shuò  C . zhēng/zhèng  jiàn/jiān   qǔ/qū   D . duo/zhuì   lù     qiáng/qiǎng
2 词语运用 D “不约而同”错,可改为“契合”(相契合)
3 语病判断 B A.缺宾语,应为“以满足……需要”;C.两面与一面不照应,应去掉“能否”;D.语序不对,应改成“被称作中国数学史上乃至世界数学史上”;同时“被称作”前面增加“这一发现(研究成果)”
4 语意连贯 C ③②句总说,其中②为解证句,因此,③在②前;⑤句分说 “曲解”;④①分说“断章取义”,其中第④句为转折句,表话题的转换,应紧承在⑤句后。根据第③句中“曲解与断章取义是最为恶劣的”,这一语序,可推断谈“曲解”的第⑤句应在谈“断章取义”的④①之前。
5 文言实词 C 械:拘役;拘捕.
6 文言虚词 A A.助词,的; B. 表示承接/表修饰; C.表原因/,表目的;D.替/表被动 。
7 文言断句 B ①“七尺”指宋汝为的“身长”,不是指“疏眉”,且“身长”不能断开,正确的断句为“汝为身长七尺 / 疏眉秀目”;②宋汝为“身长”“眉”“目”给人的整体印象“如神仙”,正确的断句为“望之如神仙”;③“遇之溪上”为状语后置句,“杨企道”是人名,正确的断句为“杨企道者 / 遇之溪上 / 企道曰 / 必奇士也”。
8 信息筛选 A “见到刘豫后多次面临死亡危险”有误。根据原文可知,宗弼让宋汝为去见刘豫,宋汝为宁愿被处死也不愿见他。
12 信息筛选 C
D
C“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障碍。D.多数创新者不太合群,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
13 观点推断 B B项内容属于自然规律,是不需要争议的。


9.①向他陈述投降金人的祸害(“祸福”可视为偏义复词,偏向“祸”),用忠义的道理勉励他,想让(他)回归朝廷。
(评分标准:“开陈”1分;“勉以忠义”介宾后置句式,1分;使(之),省略句,1分;句意1 分)
②(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那还用说什么呢? 
(评分标准:“业” 已经。例如,《黄生借书说》:“若~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1分;“何言”宾语前置句式,1分;句意1 分)
(2)文中第二段侧重写汝为尚气节,主要句子有①宗弼盛怒,劫而缚之,欲加僇辱。汝为一无惧色,宗弼顾汝为不屈,遂解缚延之曰:“此山东忠义之士也。”②汝为曰:“愿伏剑为南朝鬼,岂忍背主不忠于所事。”力拒不行;③授通直郎、同知曹州以诱之,固辞。④汝为变姓名为赵复,徒步入蜀。(任选2点即可,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
10.(1)“插”字以动写静,化静为动,赋予静态的山以动感和勃勃生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独秀峰那刺穿青天的孤高与挺拔之势。(答出“以动写静,化静为动”“插,直插云天,富有动感”之类的意思1分;谈表达效果2分。)
(2)作者的处境:像独秀峰一样孤独(孤立)。(2分)作者的心境:有恪守正直秉性,甘愿特立独行,不因孤独而伤感,永不言败,永不退缩的坚毅(积极乐观、向上进取);(1分)有对人生境遇的微微怨嗟。(1分)
11.(1)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2)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3)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4)风华正茂/挥斥方遒 (3分。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则该空不给分。多选只按前3题给分。)
14.(1)有争议,说明该成果挑战(否定、撼动、触犯)了既有成果(过往信条、公认的秩序、原定的规则),争议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可以实现创新。(2分)(或答“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现”“ 有争议意味着有创新”之类意思也可得分)。(2)无争议,可能利用了权势,或者缺乏创新。(或答①无争议,远近都接受的没有创新,可能利用了权势。②无争议,意味着没有进步的空间,没有改进的可能,缺乏创新。)(2分)
15.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1)国民的心理习惯中固有的“无争议陷阱”(第一自然段)。(2)人们习惯用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思维标准评议莫言作品。(第二自然段)(3)诺贝尔奖是国际上公认的,当其成果缺少争议的时候,社会上一些小人会从人格上把创新者变得充满争议。(第三、四自然段)(4)莫言独特的灵感、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他们及其作品不遵循世俗的规范,让人觉得难以接受。(第五自然段)(5)莫言其人其作品本身不可能完美,社会却缺乏理解与包容。(第六自然段)(6)现今中国社会上有为数很多的小人,他们常以“争议”为名扼杀莫言这样的创新者。(第七自然段)(以上6个点,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其中三点可得满分。)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