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2017届高中毕业班10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6-11-02 11:03:00 整理:一品高考网
柳州市2017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统测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和而不同:多元文化共处的思想源泉
汤一介
1993年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引起了各国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在人类历史上,由于文化(哲学、宗教、价值观念等)的不同引起的冲突和战争并不少见。如何化解这种文化引起的冲突甚至战争,也许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是一条非常有意义的原则。
  在中国历史上,一向有所谓“和同之辨”。《左传》记载了晏子与齐景公的一段对话:“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国语·郑语》记载了西周末期思想家史伯的观点:“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可见“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以他平他”,是以相异和相关为前提,相异的事物相互协调并进,才能发展;“以同裨同”,则是以相同的事物叠加,其结果只能窒息生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不相害”、“不相悖”是“和”,“万物并育”和“道并行”是“不同”。这种思想,为多元文化共处提供了思想源泉。
  由于地理的、历史的和某些偶然的原因,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正因为这些不同,人类文化才是丰富多彩的,才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互补和互动的格局。文化上的“不同”可能引起冲突甚至战争,但文化“不同”并一定会引发冲突和战争。在今天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情况下,若发生大规模战争,人类也许将毁灭自身。因此,我们必须努力追求在不同文化之间通过对话,实现和谐相处。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该可以通过文化的交往与对话,在对话(商谈)和讨论中达成共识。这是一个由“不同”到某种意义上的相互“认同”的过程。这种相互“认同”,不是一方消灭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一方,而是在不同文化中寻找交汇点,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双方文化的发展。这正是“和”的作用。
现在中西许多学者普遍认识到通过对话沟通不同文化的重要性。例如,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正义”和“团结”原则。其“正义原则”可理解为,要保障每一种民族文化的独立自主(即按照其民族意愿发展文化)的权利;其“团结原则”可理解为,要对其他民族文化同情理解并加以尊重。另一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应把“理解”扩展到“广义对话”的层面——只有“理解”被提升为“广义对话”,主体与对象才得以从不平等过渡到平等;只有对话双方平等,对话才可能真正进行并顺利完成。
  无论 “正义”和“团结”原则,还是 “广义对话论”,都要以承认“和而不同”原则为前提。只有承认不同文化传统可以和谐相处,不同的文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才能平等相待,“广义对话”才能真正进行并顺利完成。因此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主张,应成为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条基本原则。(选自2006年9月5日《中国教育报》)
1.以下对中国历史上的“和同之辨”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c
A.晏子用浅易生动的比方作“和同之辨”:宰夫利用水、火、醋、酱、盐、梅、鱼、肉等不同的东西,烹调出美味的羹,这是“和”;若清水兑清水,琴瑟弹一音,那是“同”。
B. 西周末期思想家史伯认为:如果能够“和”,即让万物相异且相互和谐共存,那么“同”的现象就不会延续;先王用金、木、水、火、土相杂而形成百物,那就是“和”。
C. 依照《国语·郑语》里的说法,“和”就是“以他平他”,就是把许多不同的东西有机结合在一起并达成平衡和谐;“同”则是用相同的事物来增添、叠加。
D. 反对“同”,主张“和”,这是中国文化的久远传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的极崇高的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世界上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由于地理的、历史的和某些偶然的原因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谓的“道并行”的一种情形。
B. 正因为文化上的“不同”可能引发冲突甚至战争,且一旦爆发大规模战争,人类也许将自我毁灭,所以谋求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对话并实现和谐相处就显得十分必要。
C. 为了倡导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沟通,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正义”和“团结”原则。在他看来,要避免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正义”原则和“团结”原则缺一不可。
D. 按照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意思,如果把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上升到“广义对话”的层面,理解者与被理解者之间的关系从不平等过渡到平等就有了充分的条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中国古代的“和同之辨”并非专门针对文化,但它为多元文化共处提供了思想源泉,这说明,在当今世界,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些重要思想仍极具文明价值。
B. 依史伯所言“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可知,用一种文化去消灭或同化另一种文化的做法绝不可取,对强势的一方也无益处。
C. 哈贝马斯提出“正义”和“团结”原则,伽达默尔提出 “广义对话论”,是为了阐述通过对话沟通不同文化的重要性,消弭亨廷顿 “文明冲突论”带来的消极影响。
D. 假如伽达默尔不承认“和而不同”原则,不承认不同文化传统可以和谐相处,那么他所提出的“广义对话论”就是无本之木,就是空中楼阁。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李中,字子庸,吉水人,正德九年进士。杨一清为吏部,数召中应言官试,不赴。及授工部主事,武宗自称大庆法王,建寺西华门内,用番僧住持,廷臣莫敢言。中拜官三月即抗疏曰:“曩逆瑾①窃权,势焰薰灼。陛下既悟,诛之无赦,圣武可谓卓绝矣。今大权未收,储位未建,义子未革,纪纲日驰,风俗日壤,小人日进,君子日退,士气日靡,言路日闭,名器日轻,贿赂日行,礼乐日废,刑罚日滥,民财日殚,军政日弊。瑾既诛矣而善治一无可举者由陛下惑异端故也夫禁掖严邃岂异教所得杂居今乃建寺西华门内延止番僧日与聚处。异言日沃,忠言日远,用舍颠倒,举错乖方。政务废驰,职此之故。伏望陛下幡然悔悟,毁佛寺,出番僧,妙选儒臣,朝夕劝讲,揽大权以绝天下之奸,建储位以立天下之本,革义子以正天下之名,则所谓振纪纲、励风俗、进君子、退小人诸事,可次第举矣。”帝怒。罪将不测,以大臣救得免。逾日,中旨谪广东通衢丞。王守仁抚赣州,檄中参其军事。预平宸濠②。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