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三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验收语文试题试卷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12-03 17:03:21 整理:一品高考网
哈三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验收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文化是中国教育的历史基础  程方平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进入21世纪,在全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本土传统文化的价值进一步凸现,成为构建各国教育特色的重要基础。此时适逢中国近代教育走过百年历程,如何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关的理论争鸣与各类尝试风起云涌,对此需要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来规范和引领未来的教育发展,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教育体系,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奠定重要的历史基础。
    中国教育尊重传统,不仅在思想和精神领域重视“道统”,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和标准规范都非常关注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然而,自百年前开始,在西方模式和标准的影响下,我们的教育缺少自信,我们以往用于反思和自省的自我批评变成了盲目和全盘自我否定的依据。历经1300年探索实践的科举制度,就有许多可资借鉴的遗产。国外的研究与实践非常认同中国的科举对文官制度的影响,认为这是中国在制度文明上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体现了人才评价选拔方面最公平合理的实践探索。再从中小学的语文、数学教学来看,中国的传统教育在形式、内容、方法、观念和评价等方面,相对于源自西方的各类教学法,许多方面更适合于中国学生及中国知识的具体情况。百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中国的传统教育绝非可以简单地用机械灌输来概括,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亦是与中国教育的传统息息相关。 
    在中国教育传统的思想与实践中,不仅有“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活到老,学到老”等与西方教育源流和现代教育理念相似、相通的原创教育思想,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学、书院、师徒制、耕读习俗、学术争鸣、树立思想流派的传统等。中国教育传统中永恒的、富有创新潜力的价值早已受到国外思想家、教育家的深切关注,不仅数百年前影响了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近年来创立“多元智能”理论的哈佛教授加德纳也多次强调他的思想曾借鉴了中国的教育传统。可见,中国教育传统的精髓需要国人认真反思、汲取和弘扬,全面否定和浅尝辄止均是对历史、民族与未来不负责任、缺乏基本文化素养的表现。需要铭记的是,一个不知道尊重自己传统的民族难以受到其他民族尊重,也难以真正自信、自强。
    传承和弘扬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非机械地重复和照搬,更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经典的死记硬背。容纳、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仅在其“形”,更重要的是其“神”,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思维方式和笃行实践。每个时代都应有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认真审视和深远思考,并以此来指引实践,找到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节选自2011年7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文化由民族的文明演化汇集而成,是其历史上各种思想、观念的总体表征。
B.传统文化属于一种民族文化,它集中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特质和风貌。
C.传统文化是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构建自己教育特色的重要基础。
D.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能重复和照搬,也不能死记硬背经典,而是要容纳继承弘扬其内在精神、思维方式和笃行实践。
 
2.下列各项,对“中国教育传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教育在思想和精神领域重视“道统”,在人才培养和标准规范方面也非常关注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B. 从中国的中小学的语文、数学教学看,源于西方的各类教学法在形式、内容、方法、观念和评价等方面并不适合于中国学生及中国知识的具体情况。
C. 中国教育传统的思想和实践不仅有与西方教育源流和现代教育理念相似、相通之处,也有本土化和特色化的传统。
D. 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现象说明中国传统教育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绝非可以简单地用机械灌输来概括。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有关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的思考和积极探索可以规范和引领未来的教育发展, 奠定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基础。
B. 科举制度在评价选拔人才方面是最公平合理的,是中国在制度文明上对世界的重大贡献,需要我们借鉴、继承和发扬光大。
C.由于西方模式和标准的影响,中国的近代教育缺少自信,用于反思和自省的自我批评变成了盲目和全盘自我否定。
D.中国教育传统中永恒的、富有创新潜力的价值影响了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哈佛教授加德纳也是借鉴中国的教育传统创立了“多元智能”理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卢坦字保衡,河南洛阳人。仕为河南尉,时杜黄裳为河南尹,召坦立堂下,曰:“某家子与恶人游,破产,盍察之?”坦曰:“凡居官廉,虽大臣无厚畜,其能积财者,必剥下以致之。如子孙善守,是天富不道之家,不若恣其不道,以归于人。”黄裳惊其言,自是遇加厚。
李复为郑滑节度使,表为判官。监军薛盈珍数干政,坦每据理拒之。有善笛者,大将等悦之,诣复请为重职,复问坦,坦笑曰:“大将久在军,积劳累迁,乃及尊职。奈何自薄,欲与吹笛少年同列邪?”诸将闻而惭,遽出就坦谢。复卒,乃以复丧归东都,为寿安令。
河南赋限已穷,县人诉机织未就,坦诣府中请申十日,不听。坦谕县人弟输,勿顾限,违之不过罚令俸尔。由是知名。累迁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赤县尉为台所审,京兆尹密救,帝遣中人就释之。坦白中丞请中覆,中人走以闻,帝曰:“吾固宜先命有司。”遂下诏,乃释。数月迁中丞。
初,诸道长吏罢还者,取本道钱为进奉,帝因赦令一切禁止,而山南节度使柳晟、浙西观察使阎济美格诏输献,坦劾奏,晟、济美白衣待罪。帝谕坦曰:“二人所献皆家财,朕已许原,不可失信。”坦曰:“所以布大信者,赦令也。今二臣违诏,陛下奈何以小信失大信乎!”帝曰:“朕既受之,奈何?”坦曰:“出归有司,以明陛下之德。”帝纳之。
时江淮旱,谷踊贵,或请抑其价。坦曰:“所部地狭,谷来他州,若直贱,谷不至矣,不如任之。”既而商以米坌至,乃多贷兵食出诸市,估遂平。
再迁户部侍郎,判度支。或告泗州刺史薛謇为代北水运时,畜异马,不以献,事下度支。坦遣吏验,未反,帝迟之,更遣中人刘泰昕往。坦曰:“事付有司,而又遣宦官,岂有司不足信乎?”三奏,帝乃止。表韩重华为代北水运使,开废田,列壁二十,益兵三千人,岁收粟二十万石。
初,坦与宰相李绛议多协,绛藉为己助,及坦出半岁而绛罢。治东川,尽蠲山泽盐井榷率之籍。吴少诚之诛,诏以兵二千屯安州,坦每朔望使人问其父母妻子,视疾病医药,故士皆感慰,无逃还者。惟请收军吏闰月粮助行营,为人所非。元和十二年卒,年六十九,赠礼部尚书。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