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湖北宜昌一中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5-05-21 15:50:29 整理:一品高考网
宜昌市一中2015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二)语  文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中听(zhōng)   吹毛求疵(cī)        下载(zài)   光阴荏苒(rěn)
 B.酾酒(shī)     偃武修文(yǎn)     荫凉(yìn)   焚膏继晷(jiù)
 C.整饬(shì)   转弯抹角(zhuǎn)   挨近(ái)     外强中干(ɡān)
 D.精湛(zhàn)    循规蹈矩(jù)       稔知(shěn)   璞玉浑金(pú)
【答案】A(B. 焚膏继晷(guǐ),C.整饬chì,挨近(āi)D. 循规蹈矩jǔ,稔知rě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狭隘       博奕       核威慑        醍醐灌顶
 B.范文       媚俗       挖墙角        语焉不详
 C.法码       虚拟       掉书袋        挑肥拣瘦
 D.韬略       讹诈       撒手锏        饮鸩止渴
【答案】D  (A博弈; B挖墙脚;  C砝码)
3.下列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         。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        的星空,还是        的灰尘,都是大自然       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A.捉襟见肘   高深莫测   不足为奇   精巧绝伦
B.相形见绌   高深莫测   不值一提   精巧绝伦
C.相形见绌   讳莫如深   不足为奇   巧夺天工
D.捉襟见肘   讳莫如深   不值一提   巧夺天工
【答案】B (“捉襟见肘”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相形见绌”指跟另一个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变幻莫测”指变化多端,难以推测。“讳莫如深”指把事情隐瞒得很深。“不值一提”指不值得一提。“不足为奇”指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现象等很平常。“精巧绝伦”指精细巧妙没有可相比的。“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让很多旅行社必须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不少旅行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
B.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的美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C.《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D.不仅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有爱情的美好,有穿越时空的奇思妙想,也有诚实守信、谦恭礼让的传统美德,而且充满了时尚文化元素,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答案】C 【A成分残缺,改为“不少旅行社正经历从过去拼------的阵痛”。B结构混乱,改为“有遭到破坏的危险”或“会遭到破坏”。 D语序不当,“不仅”放到“有爱情的”前面。】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林黛玉是一棵世外仙姝。她在孤独的环境中成长,又匆匆地在孤独的环境中凋谢。“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带着对宝玉绵绵的恨,沉沉的爱,带着一生都未流尽的泪,她随着飘扬的花瓣,远去成灰。
B.《阿Q正传》成功塑造了一个能体现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人物。阿Q善于健忘,被王胡揍了一顿,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着“儿子打老子”便忘了,但也有难忘的,临死前他对画押的圈画的不圆一直耿耿于怀。
C.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王道,他认为要实行王道,关键在于保民,“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而他的性善论的哲学思想是其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同时认为人人都有为善的可能,“人皆可以为尧舜”。
D.“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这句台词,是哈姆莱特在装疯时对他的情人奥菲利亚说的,目的是假意疏远奥菲利亚,并让偷听的波洛涅斯和国王认为自己是真疯了。
【答案】D(是听说母亲嫁给叔父之后责备母亲的话,见第一幕第二场)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
赵建成
    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甚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论语》记录了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这个晨门与《论语》中其他的隐士都是勇于避世、果于忘世的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对孔子的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一些讥诮的意味,是对孔子的否定,但对孔子的认识却十分深刻,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又具有悲剧美的意蕴。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为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因此这只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伟业。但孔子并没有放弃,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也正是这种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先民时期,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可以看作这种文化品格的最早源头。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先声。
    然而,这种文化品格的确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为之注入更为深厚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行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孔子为匡人所困,他说,文王去世后,周代的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后来的人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若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可见,孔子是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的,这既为他提供了自信的力量,也使他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一切行动不是建立在预判了结果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从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出发,去做他该做的事。当然在做之前,他可能已经预见了事情的结果,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应有的行动。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鲁哀公而请讨之。衰公命其告夫季孙、孟孙、仲孙三子。孔子又告夫三子,不可。两次“告”的结果,孔子是早就知道的,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子路也曾经说过,君子出仕,要尽其应尽之职责,而其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这种对于形势的认识,应来自孔子。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