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武汉二月调考语文试题及答案(3)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6-02-26 10:06:12 整理:一品高考网

    近了,近了,礁盘就在眼前。他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
    其实,钟海强是土生土长的大别山人,参军之前是个旱鸭子,见过的最大的水域就是
他家门前的那条洗脂河——淮河上游的一条支流。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那批兵来到
了南海。经过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他们下连队了。他进驻了一个岛屿。后来才知道,他驻
扎的地方根本算不了岛屿,只是一个礁盘-358号。礁盘只有篮球场大小,四周比海平
面高不了多少,稍有风浪,礁盘就被海水淹没。他们班其实是驻扎在礁盘中央高高的钢筋
架上。这种凌空高阁上的生活,让他头晕目眩,呕吐不已。
    班里只有三个人:班长、副班长和副班长口中的“新兵蛋子”钟海强。钟海强水土不
服,没完没了的呕吐几乎使他虚脱了。
    班长急得直搓手,一迭声地问:“怎么办?怎么办?”
    副班长斜睨着钟海强,轻蔑地说:“新兵蛋子,熊样儿!”
    钟海强从床上挣扎起半个身子,对班长说:“用老娘土,煎水,给我喝。”
    班长根本没听清楚钟海强说的是什么,只听见一个“土”字。“土?这里哪儿有土?
要土干什么?”他狐疑地问。
    “土,老娘土,在我包里。”钟海强说。
    班长打开钟海强的包,仔细翻了翻,没找到老娘土。
    班长看看钟海强,钟海强看看班长,稍顷,他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来,看看副班长。副
班长恼火地说:“你说的是那一包黑不溜秋的泥巴块儿吧?昨天整理内务,我给扔了。”
    钟海强突然像中了邪一样,凶狠地瞪一眼副班长,翻身下床。班长想拦他,没拦住。
转眼间,他跌跌撞撞地冲出房门,石磙一样滚下了高高的台阶。幸亏大海还没有涨潮,他
的那包老娘土还在礁盘上,安然无恙。
    身体恢复以后,钟海强对班长说:“在我们老家,父母都会为远行的孩子准备一包这样
的土。它是从土灶里敲下的经过天长日久烘烤的锅心土,因为大都由老母亲亲手敲下,包
好,送给儿女,所以我们当地人把它叫作‘老娘土’。人在他乡,水土不服,用老娘土煎水
喝了,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班长“哦”了一声。
    副班长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
    不久,副班长病了。钟海强拿出他的老娘土,准备给副班长煎水喝。班长不同意,他
说:“副班长是新疆人,你是河南人,你的老娘土对他有用吗?再说,你刚来,水土不服,副
班长来这里一年多了,又不是水土不服,怎么能用老娘土?”
    钟海强说:“班长,不管是新疆还是河南,我们都来自陆地,对于海洋来说,陆地上所有
的土,都是我们的老娘土。试一试,不行吗?”
    谁知道,一碗浑浊的老娘土汤喝下去,副班长病情减轻;喝了第二次,明显见好;喝了
第三次,已经生龙活虎了。
    从此,副班长改变了对钟海强的看法,更改变了对老娘土的偏见。他寄信到新疆老
家,让父母寄一包同样的老娘土来。
    后来,钟海强当了班长,他要求每一个战士探亲返回时,都要带包老娘土……
    “报告舰长,358号礁盘已到,是否停泊?”值班员走过来,“啪”地举手敬了一个礼。
    钟海强从回忆中清醒过来,声音低沉地说:“停靠十分钟,我下去看看。”
    358号礁盘上,仍然是三个兵:班长、副班长、一个新战士。他们正列队向钟海强敬
礼!钟海强走上礁盘,环顾四周,礁盘已经令非昔比。水泥围墙内,芳草如茵,鲜花盛开;
水泥围墙上,有用彩色珊瑚垒成的五个大字:老娘土哨所。
    钟海强的眼眶再次湿润了。他明白,他脚下踩着的,滋养着花草的,正是来自全国四
面八方的老娘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钟海强本是个旱鸭子,刚到部队时水土不服,经过多年的历练,他已经成长为人民
    海军的指挥员,巡航中能够“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甲板上”。
  B.小说开头一段景物描写,既表现了南海风光的美丽迷人,同时也从侧面烘托了即将
    告别军营的钟海强舰长内心对南海的依恋和不舍。
  C.20多年过去了,守卫358号礁盘的仍然是三个兵——班长、副班长、新战士,但礁盘
    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已经大为改善,战士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D.文中先后两次写到钟海强“眼眶湿润”,这两次“湿润”的内涵相同,都是表现钟海
    强再次踏上曾经驻守过的礁盘时的激动之情。
  E.小说塑造了海军官兵的英雄群像,他们坚守海防前哨,经受住了艰苦的自然环境的
    考验,忠实地履行保卫祖国海疆的神圣职责。
(2)钟海强当兵时的副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为什么以“老娘土”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秋瑾:单纯中的高贵
吴先宁
    1907年7月15日清晨,秋瑾走出仅关了她三天的山阴县署牢房,走向刑场轩亭口。
她的脚上了铁镣,两手反绑,身后是几个士兵端枪警戒,两旁还有山阴县都戎府、省派练
军、山阴与会稽两县巡警弹压。与官府戒备森严、高度紧张的状态相比,秋瑾则显得平静
而从容——她身穿玄色生纱长衫,足蹬皮鞋,就像平时在街头漫步。她没有喊激昂的口
号、发临终的血誓,也没有绝望或伤感,有的只是平静和从容,以及在这种平静而从容之中
透出的难以言表的尊严和高贵。
    秋瑾的革命之路,与许多男性革命者不同。最初的激发,来自于对自己婚姻的不满。
1903年的北京之行是秋瑾人生的分水岭。那一年,她的丈夫王廷钧用钱捐了个小京官,
带着秋瑾去北京赴任。他们的邻居是一位颇有文名且思想进步的女子吴芝瑛。秋瑾与吴
芝瑛一见如故,义结金兰。通过吴芝瑛,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报,接触到一
些新思想。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神州大地危象丛生,秋瑾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以
后,深受感动,她称陈天华是为自己“启蒙开智”的人。她赋诗言志:“身不得,男儿列;心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