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枣阳市鹿头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5)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6-09-23 15:47:34 整理:一品高考网

3.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C项,“可能为人名带来福祉”说法错误,原文是“不但不能为人名带来福祉”。所以选C。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例如选项C犯了颠倒是非的错误。
4.C5.C6.B7.(1)项王不能西进的原因,只是因为彭王据守梁地,和汉军联合而给楚军为难啊。
解析:“所以”1分,“徒”1分,“以”1分,“苦楚”1分,语句通顺1分。
(2)他真正晓得要死得其所,而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即使古代那些重义的人,又怎么能超过他呢!
解析:“诚”1分,“不自重”1分,“虽”1分,“加”1分,语句通顺1分。
【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这段话断句可先从容易的地方段:“彭越”“谋反” “三族”不能分开,再结合这句话前后词语可断为“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C项“而“薨”则专指帝王之死”错误。“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因此有了“崩”、“薨”、“卒”、"不禄"、“死”来表示“人死”的意思。崩(bēng),专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崩”本义是山倒塌。《汉书·五帝纪》:“山陵不崩,川谷不塞。”帝王、太后之死,就好象山倒塌了一样。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卒(zú),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卒”原有“终”、“尽”的意思。《史记·魏公子列传》:“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 引申为指大夫的死,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 不禄(bù lù), 古代称士死为不禄 ━ "不禄,不终其禄." 死,专用于庶人,即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和官府的低级官员、差役的死。“死”的本义就是指人死,由人死引申为动物的死。《论语·泰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如果再细分:《礼记·檀弓上》:“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少者曰死,老者曰终。" 殇(shāng),古代称未成年人死为殇。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仪礼•丧服传》.为国战死者:国~。~魂。 殒(yǔn), 古代泛指死亡。 缢(yì), 古代称吊死或绞杀。殪(yì), 古代称被射死,杀死。殂(cú), 泛指死亡。 圆寂,专指和尚的死。也叫“坐化”。 登仙,专指道士之死。也称“羽化”。 牺牲,指英雄壮士之死。也叫“捐躯”。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备考时要积累一些古代汉语中固定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还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可结合前后语境判断各项表述是否正确。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中说栾布“为国家着想”,原文中没有依据。“他认为彭越即使犯了错误,因为功大也不该杀之”的说法与原文不符,“彭王病不行”,“反形未现”等句子反映出栾布认为皇帝认定彭越谋反是没有依据的。A项是对原文第一段的概括,概括正确。C项是对原文倒数第二段的概括,概括正确。D项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概括正确。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7.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所以”……的原因,“徒”只是,“以”因为,“苦楚” 给楚军为难。第二句中,“诚”确实,“不自重” 不顾惜自己的生命,“虽”即使,“加”超过。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