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17届高三部分重点中学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6-11-02 09:57:01 整理:一品高考网
2016年秋季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命题学校:襄阳五中  襄州一中    命题教师:徐德强  杨长荣
审题学校:汉川一中    审题教师:蔡利萍
考试时间:2016年10月27日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意境,是当今艺术评论与批评中常用的词语,在各类艺术批评语境中,意境是一项评价标准
和工具概念。一般来说,有意境为优,无意境则劣。
    经过几代学者在美学、诗学方面的研究与阐发,意境备受瞩目,并成为当代使用频率高且深
入人心的思想文化术语。“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的核心范畴”,这种论断作为很多论文、论
著的理论起点,生发出更多层面的理论阐释,在当代美学及艺术理论研究中,意境理论俨然已经
体系化了。
    中国古代,意境的地位并不突出,自近现代以来,却成为如此重要的审美术语。对此亦有学
者提出质疑,认为所谓“意境”理论不过是一种“学说神话”。对于“意境论”这种先入为主的理论
范式提出质疑:“相较于‘言志’‘缘情’‘比兴’,‘境’‘意境’‘境界’等观念在中国诗学史上并不具
有今天人们赋予它的那种重要的思想地位和历史影响,更不是中国美学和诗学的‘中心范畴’。”
    “意境”产生于唐代,佛经翻译事业发达助推了这个术语在唐代出现。唐代各类艺术的繁荣
兴盛又为理解“意境”提供了天然的材料,艺术成就辉煌的诗歌,更是可靠的文学阐释基础和语24
料。“意境”首先就是一个诗学术语,而且是以唐诗为论述对象的。后代人对于意境所做的种种D
理解,以唐诗的艺术特点为意境的基本内涵,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可以说,“意境”令后人信服,I
正是因为它产生在一个创作与理论两相适宜的年代,为后人的阐释提供了坚实的作品基础和想6
象升华的空间。6
    “意境”一词,在目前所见的诗学文献中,是唐代王昌龄《诗格》的首次运用:g
    诗有三境。一日物境。二日情境。三曰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J
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L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
真矣。
    其中的关键字,一是“境”,二是“思”,三是“意”。U
    “境”字大约出现于汉末,是“竟”字的引申,表示“界”。南北朝至唐代的佛经翻译过程中,以G
境对应佛学观念,如玄奘译:“言五境者,即是眼等五根境界。”即色、声、香、味、触为五境,境为识S
造,即境是由人的意识观想营造出来的,虽然没有实质形体,却可感可知。唐代诗论采纳佛学概5
念的意蕴,也多用“境”字形容诗意空间。诗歌是思维创造的产物,从感觉、意识、体验中产生,唐H
人以“境”来比拟诗歌的审美天地,还是很恰当的。e
    再说“思”字,思即构思,是有意而为的想象。刘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思接千载。”王昌龄u
话中作诗需经过“用思”“驰思”“思之于心”,最后成篇,正说明了构思是作诗为文的关键步骤。n
    “意”字同样继承了前代用法,远有《易传》“立象以尽意”,近有陆机“恒患文不逮意,意不称R
物”,刘勰“意翻空而易奇,语征实而难巧”。在这些语境中,意相当于意识、意念、想法。王昌龄A
《诗格》中频繁使用“意”字,皆不出此范围。y
    以上三个关键字的含义大体已明,再来看王昌龄的三境说。物境指描写具体的物,比如山水B
诗创作,以真实的自然山水为基础,作山水诗是在心中重新描画山水,以思绪提炼山水的美丽,从o
而在诗中绘出山水之形。情境,则是抒发欢乐悲愁的感情或情绪,先有所认知,再设身处地去想w
象,感同身受,就能深刻地传达出这些情。意境与物境、情境并列,也说明意与物、情是并列关系。=
只不过,物、情的所指非常明确,意的涵指范围却有些模糊,此处约等于物、情之外的意识活动。=
    仅从这一段话来看,物境是对实有的山水进行艺术化描写,侧重于景。情境是对情感或情绪
的描写,侧重于情。意境传达的是思索,侧重在事理,要求真实不虚。它们是根据诗歌抒写的内
容来命名的,此处的意境确实不能统摄物境和情境,与后二者相比,意境并无明显的优越性。
    “意境”从唐代发展至今,一直被建构,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塑造这个术语,最终形成了系统化
的理论体系。如果以王昌龄三境说中的“意境”为核心语境,那么,构成意境系统的语词单元,以
及被意境整合了的同类词汇,都属于外延语境,是“意”与“境”的合理延伸与充分发挥,而被后人
归入了一体化的“意境”。
    当代学者们在建构意境理论史的时候,多数是六经注我的态度,按照自己对于意境的理解进
行材料的取舍与归纳,经常把意境的源头上溯至先秦,并串联起魏晋六朝文论。本文的关注重点
则放在“意境”产生时的唐代,考察唐代诗人及文论家如何应用相关的语词和表达方式,进而判断
后人采纳并推崇“意境”的合理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为评价标准和工具概念的“意境”,在当今的艺术评论和批评中,是一个常见的词语。
  B.在当代美学及艺术理论的研究中,“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的核心范畴”,这一论断经
    常被作为很多论文、论著的理论起点。
  C.有学者对意境理论的地位提出过质疑,认为“境”“意境”“境界”等观念在中国诗学史上并不
    具有今天人们赋予它的那种重要的思想地位和历史影响。
  D.“境”字,在南北朝至唐代的佛经翻译过程中,以境对应佛学观念,如玄奘译:“言五境者,即
    是眼等五根境界”,当时并没有进入诗学评价的领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意境”一词是唐代王吕龄《诗格》中首次运用的,经过历代的阐释、多方面的因素,最终共同
    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B.佛学认为,境是由人的意识观想营造出来的,虽然没有实质形体,却可感可知。这与诗歌是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