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17届高三部分重点中学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6)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6-11-02 09:57:01 整理:一品高考网

诛除张易之、张昌宗,张柬之首先设这个计谋。凭借功劳提升为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汉阳郡王,封给实纳租税的食户五百户。不到半年, 他以汉阳郡王加特进衔,被免除治理政事。张柬之失权后,愿回襄州养病,便任命他为襄州刺史。张柬之启程前,中宗为他赋诗祭路神,还下诏群臣到定鼎门外给他饯行。到襄州后,他以法纪对待下属,即使是亲朋旧故也没有放纵宽免的。适逢汉水暴涨侵及外城,张柬之就军营壁垒筑堤,遏制急流怒涛,全境依赖它防洪。他又恳切地辞去王爵,朝廷不准。不久遭贬,并流放到泷州,忧愁愤懑而死,享年八十二岁。睿宗景云元年,被追赠为中书令,谥号文贞,授予他一个儿子官职。张柬之性情刚直,但是在学术方面研究精深,有评议篇次的书文数十篇。
8.(1)对现实不满而又无力变革,表现出隐居避世的心境。(3分)作者以渊明、陈抟起笔,互文见义,暗示出个人志趣与现实的矛盾,只好走隐居避世的道路。(3分)
(2)揭露出当世的贤愚不分,正邪颠倒。(3分)“今日”后几句,写出昔不可堪,何况今不如昔,表现出作者对混乱世道的极度愤慨。(2分)(言之成理即可,其它答案只要合理,正常给分)
9.(1)以“此时”与“当时”对比,既有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又有对追名逐利者的婉讽。
(2)“今日”与“向日”对比,暗示出当朝的黑暗,为下文蓄势。
“贤”与“愚”对比,揭露出当今社会,贤愚不分,正邪颠倒的现状。
前面六句对结尾三句形成对比(反衬),既点明“当时意”---不愿委曲从俗,只有隐退避世,又十分辛辣的讽刺了社会现实,将感情推向高潮。(答出两点即可。其它答案若合情合理,可酌情给分)
【赏析】
  这是陈草庵写的调寄[中吕]山坡羊的二十六首小令中的第二十二首。 该曲起笔就用两个精工的对偶句,画出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的醉睡图:一个是贪图酗酗大醉的陶潜,一个是贪图昏昏大睡的陈抟。“图醉”和“贪睡”,互文见义,极力渲染出他们醉了即睡、睡醒又醉的狂态。他们这种放浪形骸的狂态,是无法为元代那些追名逐利之徒所理解的。“此时人”,指作者所处的元代社会中那些为名利而角逐的人;“当时意”,指陶潜、陈抟当时那样做的用意。“此时人”与“当时意”用“不解”二字勾连起来,形成对比强烈的的句中对。这就使读者急于知道何以“不解”,“当时意”又是指何而言,从而吸引读者往下看。
“志相违,事难随”,这两个句短音促的对偶句,不加雕饰地对上述问题作出了答案。原来那位被锺嵘《诗品》称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任彭泽令时,由于郡遣督邮至县,县吏谓应束带见之,而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志,家居安贫乐道,以诗酒自娱,终生不再出仕。而那位自号扶摇子的后唐失意举子陈抟,先后隐居五当山、华山学道,一睡常百余日不起,自后晋、后汉以后,每闻一朝兴亡,就心有不悦而攒眉蹙额好多天。等到赵匡胤登帝位,方笑道:“天下自此定矣!”后被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道家称之为陈抟老祖。渊明图醉,乃在于他那高洁的志趣与世俗的现实相矛盾,只好有如昭明太子所说“寄酒为迹”(萧统《陶渊明集序》);陈抟贪睡,乃在于他登上仕途之事难以在政治污浊的乱世实现,只好走他隐居避世的道路。他们既对现实感到不满,而又无力变革现实,所以“不由他醉了齁齁睡”就事在必然了。“他”,此指“他们”,合写陶潜和陈抟;“齁齁”(hōù hōu),形容鼻息声。这里不仅用“醉”和“睡”照应开头两句,为他们洁身自好而甘于寂寞合写一笔,而且用“不由”二字将志事不合的必然情态一语道尽,从而点明了“当时意”的内涵,解开了“此时人”从追名逐利的角度无法理解“当时意”之谜。
曲意至此,已经豁然。但作者并不满足,更用“今日世途非向日:贤,谁问你;愚,谁问你!”再推进一竿,使“叹世”的主题鲜明而又尖锐地摊在读者面前。如果说“向日”(即“昔日”)陶潜、陈抟采用“醉”、“睡”的方式敝屣世俗,终于赢得贤者、高士的美名,那么“今日”的“世途”(即“世道”,指社会状况)更非昔比,无论你贤也好,愚也好,竟达到无人过问的地步。昔已不堪,何况今不如昔,贤愚不分,正邪颠倒,这是什么样的世道,作者先用“今日”与“向日”这两个句中对作今昔对比,再用“贤,谁问你”与“愚,谁问你”这两个对偶句概括现实,并在整体上用前面六句对结尾三句进行反衬,从而将作者愤世嫉俗的一腔怨气喷发净尽,使全曲层层推进的波澜涌向了高潮,十分辛辣地对当时社会的一个侧面进行了讽刺。
10.(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每句1分,凡增、漏、错一字,该句无分)
11.(1)B 2分,E 3分,A 1分,C、D不得分,A项“生活富足”无依据,C项“乐观、正直”错,D项“马失前蹄”“害怕”错。
(2)①“双手如电”运用比喻,写出了赵三贴行动敏捷,动作麻利,与上文“身胖体拙”形成巨大反差;②“抓、推、送、按、揉”五动词的运用,传神地写出赵三贴治疗的有序、动作的熟练、技术的精湛;③“咔咔几响”又与前文的动作描写形成强烈的视听冲击,表现了赵三贴高超的接骨技术。(每点2分)
(3)①体胖和善,为人大度。如文中写他“白白胖胖”“终日爱笑”“活脱就是庙里的弥勒”等和他对病人的态度。②做事精细,技术精湛。如文中写他为病人接骨,马三上门滋事等情节可看出。③不计前嫌,以德报怨。如小说中他对孙接骨的诽谤的态度,孙接骨摔伤后他主动救治等。(每点2分)
(4)①这是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之所在,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发展、主题揭示等方面均有作用;②推动情节发展,因为采药,才有后文的摔伤,赵三贴的救治,孙接骨的酬谢等情节;③有利于刻画人物,因为采药孙接骨摔断了脊椎骨,众人无措,赵三贴不计前嫌施以援手,加以救治,表现他以德报怨的品质。④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孙接骨采药摔伤,而赵三贴主动救治、感化了孙接骨,顺理成章地表现了善恶有报,医者仁心的主题。(每点2分)
12.(1)B 2分,E 3分,D 1分,A项“因疏忽……”错,C项“对人不尊重,好为人师”错,D项“害怕……”错。
(2)①为人谦和,朴素平易;②诙谐幽默,乐天达观;③胸无城府,快人快语;④精通书法,学识渊博。(任答3点,每点2分)
(3)①正面描写(1分)a.语言描写b.行动描写c.细节描写(2分)②侧面烘托(1分)a.借“我”的见闻感受烘托b.借先生居室环境的僻静简陋来烘托(2分)
(4)原因:①直接原因,“我”批判朱先生是唯心主义,而启功先生却肯定朱先生在美学方面的建树。②启功先生借此批评社会上存在的“有些人总喜欢否定别人,自己却什么也干不了”的怪现象。(3分)理由:①“我”批评朱先生不对,但对的是什么,“我”说不出来;②鲁迅总是批判别人,可他却没什么巨著。(3分)联系现实(2分)略5292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