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二中2013高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答案【B】(5)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06-01 22:21:27 整理:一品高考网

像我这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无所适从,不能够被人重视,才应当赶快穿着蓑衣,醉卧在牛背上,和打柴放牛的孩子混在一起。希望在我没有变老的时候,来得及看见幼安施展抱负,建功立业,衣锦荣归,尽享大屋深宅的快乐,戴着斗笠,划着小船,迎风于玉溪之上。通过管园的人向内拜见说:“这是曾经为稼轩出过力的人。”幼安定会停下吃饭,到门口迎接,与我联席而坐,握手相视而笑,拂着壁石刻的《稼轩记》细细读来,大概我 不算生客吧。
辛幼安名叫弃疾,现在带着右文殿修撰的职衔,第二次任江南西路的安抚使。
13.定公问:“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解析】
1.这句话的意思是:鲁定公问: “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灭亡,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这样说啊。不过,人们说我做国君没有别的快乐,只是我说什么话都没有人敢违抗我。如果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很好吗?如果说的话不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就近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了吗?”
2.第一处通过虚词“也”放在句末判断,第二处通过对话标志“曰”判断,第三处通过发语词“唯”放在句首判断,第四处通过“也”判断,第五、六处通过疑问句式判断,也可以通过和后一句“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保持句式一致来判断。
3.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有这么几条:
一、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
二、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三、察对话,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四、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五、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六、辨句式,定句读。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是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是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是固定句式。
做完后,还应检查两点:一、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二、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14. ⑴从清明前,面对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的愉悦(2分),到清明后,面对落花飞絮、云雾压楼的郁闷惆怅(2分)。
⑵下片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的手法(2分),通过对莺声、绿杨、海棠及红杏等美景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表达了词人隐藏在心中的无限哀(春)愁(烦恼、惆怅等)(2分)。
15.(1)驽马十驾       (2)泉香而酒洌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长余佩之陆离 
(5)妆成每被秋娘妒 (6)吞声踯躅不敢言 (7)策扶老以流憩          (8)而卒莫消长也
16.C(作者猜想的,未必是实际情况),E(不是消极,是从容淡定)
17.(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风人格化,既表现出风儿轻柔的特点,又侧面表现出长辈们所讲的故事引人入胜(2分);
(2)运用一系列动词“躺”“看”“听”“叼”“讲”等,将夏夜在老家乘凉时其乐融融的场景描写得生动具体(1分);
(3)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读来朗朗上口,给人美感(1分)。(4分。意思对即可)
18.结构上:(1)照应题目,点明“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来历;(2)呼应文章结尾,使文章结构严谨(2分)。
内容上:丰富内涵,深化题旨,申明“心安”就是“泊然无所蒂芥”,强调人不能没有精神故乡和“心安”的重要性(2分)。(4分。意思对即可)
19.(1)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要节制人生的欲望,抵制浮华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宁静。身处逆境而泊然无所蒂芥,面对来自生活的挫折、打击要有一种淡然的心态。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