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2014届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查(Ⅰ)语文试题试卷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12-02 22:52:13 整理:一品高考网
荆州市2014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Ⅰ)
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蓊(wěng)郁   霎(chà)时     落蕊(ruǐ)         揠(yà)苗助长
B.菲薄(bó)     赁(lìn)屋      创(chuàng)伤      殒身不恤(xù)
C.敕(chì)造    翠幄(wò)      忖(cùn)度         敛(liǎn)声屏气
D.雨霁(jì)     尘寰(huán)     佞(nìng)臣       怆(chuàng)然涕下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蜷缩    沮伤    炎热炙人    恍然大悟
B.亲眷    嗟怨    长弘化碧    古陌荒阡
C.简捷    切磋    道义相勖    终南捷径
D.弭谤    寒喧    百无聊赖    宽洪大量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微雨过,      出碧罗天。跨过錾金的荆州护城河五孔桥,行经一       幽清翠丽的柳坞,置身于冠盖如穹庐的浓阴之下,我方能       这座历经沧桑的千年老殿。它坐落在外环的中轴线上,是西施眉心上的一颗痣,是唐寅手中的一把折扇,说不完的遐思,道不尽的       。
A.浇    片    打量    风华
B.洗    派    端详    风韵
C.洒    丛    凝视    风采
D.润    座    眺望    风光 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国家级生态乡镇评选每两年一届。在2010-2011年度国家环保部评定的国家级生态乡镇名单中,荆州市入选的唯一奖项,是洪湖市滨湖办事处。
B.前不久,从媒体上获悉,荆州产的橘子已经通过合作社销往了京津地区。那一车车诱人的橘子伴随着惠农的故事和富农的诗章,香溢四方。
C.第十四届湖北省运动会的脚步日益迫近,经过筹备会紧锣密鼓的公开选拔,荆州市民吴小捷设计了省运会吉祥物“竞竞”新鲜出炉。
D.汉字类游戏为何一夜间铺天盖地的原因,最先发起的其实是在多档歌唱类节目中“异军突起”的、以汉字书写为考题内容的淘汰类节目——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十分精彩的一个章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点示了曾皙心中的田园生活图景。
B.《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被后世誉为“义绝”。小说借助“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等情节,突出表现了他义薄云天、勇武神威的性格特点。
C.巴尔扎克《高老头》中的高老头,最终带着遗恨死去了。拉斯蒂涅草草埋葬了他,也埋葬了自己最后一滴温情的眼泪。拉斯蒂涅有了贵族头衔,成了一个无耻的政客。
D.巴金的《家》以爱情和婚姻纠葛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塑造了觉新、觉慧等主要人物,此外还刻画了一些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如敢于以死抗争的纯洁丫环四凤,面对残酷的现实,她最终悬梁自尽。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庙堂与山林之间
晋宋时期,无论是当代和后世褒贬不一的谢灵运,还是身前身后均有盛名的王羲之,抑或死后方逐渐赢得“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大名的陶渊明,他们都曾在山林和庙堂之间徘徊过。
王羲之曾经在给谢万的信中,自得于他异于古之辞世者的“坐而获逸”之乐:“古之辞世者,或被发佯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今仆坐而获逸,遂其宿心。”王羲之欣喜于自己的“坐而获逸”是“遂其宿心”,似乎退隐山林是他一直向往的生活。但据史载,他的退隐始末大概是这样的:在王羲之出仕前,本也是一再推辞,但殷浩用“足下出处,正与隆替对”等语极力敦劝他,与谢安出仕前朝野上下所谓的“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如出一辙,足令王羲之对自己的出山充满期待。不过事与愿违,王羲之的庙堂经历显然没有谢安那样顺利。他在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与王述不和,后王述升为扬州刺史,会稽隶属扬州,王羲之不甘心成为王述辖下的地方官,派遣使者向朝廷提出将会稽从扬州分出来,独立为越州,结果“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既而内怀愧叹”。后来王述巡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于父母墓前自誓”。王羲之在辞官退隐前,我们无法否定他曾产生过立身庙堂,甚至如谢安般在庙堂里干出一番事业的念头,他之所以毅然在父母墓前发誓辞官,是因为耻做王述下辖的地方官,而并非是向慕山林,希求高远。
曾放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呢,也并非彻头彻尾的“羲皇上人”,这是自鲁迅以来的不少研究者已经指出的事实。从陶渊明的文字作品来看,他不但少壮时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猛志”,盛年也时有庙堂之念的流露,只不过他对难以把握的庙堂有所顾虑而已,其《拟古》其六所写的“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不畏道里长,但畏人我欺。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正是这种顾虑重重的复杂心理的描画。虽然陶渊明也有“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的诗句,但正如谢灵运实际上终未能以山林熄灭庙堂之念一样,陶渊明也不时受到曾经的“猛志”的侵扰。
其实无论是谢灵运,还是王羲之和陶渊明,他们在面临生命价值自我拷问时的这种徘徊矛盾的心理,几乎可以说是大多数个体生命寄托模式单一的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士的宿命,只不过他们在这种情境中自我排解的方式和效果存在差异而已。王羲之比较决绝,他在父母墓前立誓辞官归隐的特别方式,不但断绝了庙堂中人再次征他出仕的可能——“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也保全了自己的晚节,没有因“去而复还”而遭人讥笑。陶渊明虽然难免为自己的“有志不获骋”而彷徨不安过,但终究慑于“人我欺”的复杂局面,没有再踏入庙堂,避免了“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的窘状。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