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市长郡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试卷(2)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4-02-19 15:29:11 整理:一品高考网


9.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
浣溪沙
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l)这首词描写的是_________(季节)的景色,按照_________顺序来铺叙景物。(2分)
  (2)词的下片“清欢”之味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以“人间有味是清欢”作结有什么作用?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
  《登高》)
  (2)冰泉冷涩弦凝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简答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重说道德
韩少功
    利已是动物学的一条硬道理——承认这一点无需太多智慧。同样需要一点智慧的提醒是:人类是一种特殊动物,一旦有了文化和文明,就有了个体和群体的双重性。拉丁词persona(人),其字面原义是“传声”“声向”,已标注了人的互联特征。离群索居的成长对于乌龟或甲虫或有可能,对于人却不可能。
    个体——这东西有形、易见、好懂,而群体性则有点抽象,就像砖瓦什么的好懂,房屋结构原理却不大好懂。但如果世界上没有房子,砖瓦就只会是泥土,永远不会成为砖瓦。这里有一个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整体使n型部分(比如泥土)演变为N型部分(比如砖瓦)的道理。人们总是太依赖直观,容易看到有形物而忽略其它。历史上一次次出现的价值迷茫,即荀子说的“利克义者为乱世”,差不多就是一种紧急解散的状态,一种砖瓦们齐刷刷要求从房屋退回泥土的冲动。至于道德的意义,无非是要尽力阻止这种匆匆退化,形成一种精神自净装置,一种社会凝结机能,以图保护整体以及组成整体的N型部分。
    有些问题很朴素:为什么不能弱肉强食欺男霸女?为什么需要人权、公正、自由、平等以及均等化福利?为什么不能做假药、毒酒、细菌弹、文凭工厂?……如果利己成为唯一兴奋点,如果“利益最大化”无所限制,那么这一切其实不值得大惊小怪,并没有特别坚实的理由来支持否定性结论,来推论你必须这样而不能那样——这是理性主义最大的系统漏洞,逻辑帮不上忙的地方。接下来的事情是,考虑到司法体系并非由机器人组成,心乱势必带来世乱,从而催生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直至越来越多的身份高危化——从矿工到乘客,从食客到医生,从裁判到交警,从乞丐到富翁,从税务局到幼儿园。有时候,即便经济形势还不错,比三百年、五百年前更是强多了,但官民矛盾、劳资纠纷、民族或宗教冲突等仍然四处冒烟地高压化,一再滑向极端主义和暴力主义。人们很难找到一种精神的最大公约数,来超越不同的利益,给这个易爆的世界降温。
    文明发育动力的减弱也难以避免。理解这一点,需要知道科学和艺术虽贵为社会公器,却也常常靠逐利行为来推动。在实用技术领域以外,在探求真理最高端而又最基础的某些前沿,很多伟大艺术是“没有用”的——想一想那么多差一点饿死的画家和诗人;很多科学也是“没有用”的——想一想那些尚未转化或无望转化为产业技术的重大发现,比如大数学家希尔伯特所公布的23个难题,还有陈景润那迷宫和绝路般的(l+1)。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文明大爆炸,至今让后人受惠和妒羡的思想界群星灿烂,包括古希腊和古中国的百家并起,恰恰是无利或微利的作为,以至苏格拉底孑然就戮,孔子形如“丧家犬”。十六世纪以后的又一次全球性文明大跨越,时值欧洲大学尚未脱胎于神学经院,距后来的世俗化运动还十分遥远。出入这里的牛顿、莱布尼兹、伽利略等西方现代科学奠基人,恪守诫命,习惯于祈祷和忏悔,从未享受过发明专利,不过是醉心于寒窗下的胡思乱想,追求一种思维美学和发现快感而已,堪称“正其宜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急其功”(董仲舒语)的西方版。
    人类史上一座座宏伟的文明高峰已多次证明:小真理是“术”,多为常人所求;大真理涉“道”,多为高士所赴。大真理如阳光和空气,几乎惠及世界上所有的人,惠及人类至大、至深、至广、至久却是无形无迹的方面,乃至在常人眼里显得可有可无,因此并无特定受益对象,难以产生交换和权益,至少不是在俗利意义上的“有用”。不难理解,寻求这种大真理往往更需要苦行、勇敢、诚恳、虚怀从善等人格条件,需要价值观的暖暖血温。高处不胜寒,当事人不但少利而且多苦,只能是非淡泊者不入,非担当者不谋,非献身者不恒,差不多是一些不擅逐利的呆子。
    一个呆子太少的时代,一个术盛而道衰的时代,我们对如火如荼的知识经济又能抱多大希望?“为什么没有出现大师?”不久前一位著名物理学家临终前的悬问,是提给中国的,但也不仅仅是提给中国的吧?
12.纵观全文,作者认为道德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与一般的动物不同,人具有群体性的特征,没有群体的利益就不可能有个体的利益。
  B.文中用“砖瓦们要求从房屋退回泥土“的类比,是为了说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C.对弱肉强食欺男霸女等系列问题,作者认为这一切其实不值得大惊小怪,并没有特别坚实的理由来支持否定性结论。
  D.那些尚未转化或无望转化为产业技术的重大发现,在俗利意义“没有用”,但对社会文明“有用”。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