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苏州五市三区高三联考语文质量检测试题答案(3)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05-09 08:36:05 整理:一品高考网

根据笔者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国人(不是所有,但为数不少)嗓门大,在公众空间里也毫不收敛自己的嗓门,形成大声喧哗的效果,是在起码从上个世纪初以来就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而在上个世纪后半叶的前二十几年,这种文化更加普及,表现出来也就更加强烈,目前通过中国旅游团在外部文化对比下凸显出来的这一喧嚣文化,只不过是其余绪罢了。
在上个世纪前半叶,这种喧嚣文化是伴随着进步的社会革命而生成的,有其宝贵的历史价值。在掀翻三座大山的艰苦卓绝的革命进程里,中国民众的喧嚣呐喊体现出了醒狮的气派,而这醒狮不是单个的人,是一个集体,是革命的阶级。在那样的一种历史进程里,个人的声音是微不足道的,个人总是必须汇聚到集体中,发出共同的呐喊,才算获得了一种正面价值。
在上世纪中后期,不仅阶级斗争是众声喧嚣,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也大体是处于那样的一种“声境”。比如1958年“大跃进”时的民谣,后来被郭沫若和周扬编选为一本《红旗歌谣》,其中绝大多数都必须吼出而不是吟出。
到“文革”时候,中国人的喧嚣文化达到了本民族历史以来的最巅峰。那时候屋顶、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每天会连续很久地播出声色俱厉的话语。当然,有时候也会播放“特大喜讯”。
进入改革、开放阶段以后,中国的情况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现在常有人用“众声喧哗”来形容时下的社会话语情势,但那是用来表达对文化现象已趋多元的一个形容。从意识形态角度来说,上面所述的那些喧嚣话语即使还有,也非主流,文学艺术方面的个性化程度已经相当的高,“我是自己”的“独立生命个体意识”在年轻一代里已经相当普及。但是,残存的喧嚣积习仍在,又增添了商业社会无情(至少是薄情)的竞争中的新喧嚣,这新喧嚣是欲求快速暴富、一夜成名的浮躁嘶喊,也是欲望不能满足甚至还遭致失败沉沦的焦虑嚎叫,浸润到社会上各类人群,则会表现在各个方面。
在刚开始不久的欧洲游中惊动了西方人的游客喧嚣,其实是“老喧嚣文化”和“新喧嚣文化”嫁接出的怪胎,其中最主要的是两种成分,一种是不懂得尊重他人也忽视了自尊,表现出“群嬉中的习惯性放纵”;一种则是“新富国民”的“炫富”心理,认为无论到了世界上什么地方,“老子有钱就可以随随便便”。
15.如何理解“老喧嚣文化”和“新喧嚣文化”的不同内涵?请概述。(6分)
16.请说说本文的三个论述层次。(6分)
17.纵观全文,作者对各个阶段的喧嚣文化的态度是什么?(6分)

七、作文(7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倘是有一颗朝露抱怨:
“千百年来我仅仅做一颗朝露!”
你就回答它:
“你知否,
千百年的光明,
不都在你的圆周里闪耀吗?”
——纪伯伦
请以“朝露里的光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角度自选; 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语文附加题            
                                        2012.9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中国文学,至周末而臻极盛。庄 列 之 深 远 苏 张 之 纵 横 韩 非 之 排 奡 荀吕 之 平 易 皆 为 后 世 文 章 之 祖 而 屈 宋 楚 词 忧 深 思 远 ,上承风雅之遗,下启词章之体,亦中国文章之祖也。惟文学臻于极盛,故周末诸子,率以文词之美,得后世文士之保持,而流传勿失。
                                                     (节选自刘师培《论文杂记》)
20.关于先秦诸子百家,除文段中提到的外,请再另外写出两家。(2分)
21.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边城》中天保、傩送兄弟都爱上了美丽淳朴的翠翠,天保通过走车路表达心意, 傩送通过走马路表明心迹。天保自知唱歌不敌傩送,于是驾船外出闯滩,意外身亡。
    B.《家》中,觉新喜欢表妹梅,觉民喜欢张姑妈的女儿琴,觉慧喜欢丫环鸣凤,可他们都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美好的爱情全部落空。
    C.《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同鲨鱼英勇斗争的激烈场面,表现了老渔夫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以及发奋向上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仍然要顽强拼搏、永不屈服。
    D.《三国演义》中,刘备为报袭荆州、杀关羽之仇而亲率军队讨吴,吕蒙“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蜀军,这就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夷陵之战。
    E.《哈姆莱特》中,克劳迪斯曾两度采用借刀杀人的诡计企图置哈姆莱特于死地:一次想借英王之手除去心腹之患;一次是想借雷欧提斯之手杀死哈姆莱特。
23.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曲:“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曲子前两句指的是金陵十二衩中的哪一位?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是什么意思?(4分)
(2)“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看客”是鲁迅先生笔下经典的艺术形象。试从《阿Q正传》中找出三处对看客的描写,简要概述。(6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佛学对于中国诗的影响很深,但受佛教影响的中国诗大半只有“禅趣”而无“佛理”。“佛理”是真正的佛家哲学,“禅趣”是和尚们静坐山寺参悟佛理的趣味。晋人中以天赋论,陶潜最宜于学佛,他的诗文描写参透禅机的话也极多。陶潜以后,中国诗人受佛教影响最深而成就最大的要推谢灵运、王维和苏轼三人。他们的诗专说佛理的极少,但处处都露出一种禅趣。这固然由于诗本来不宜说理,同时也由于他们所羡慕的不是佛教而是佛教徒。晋以后中国诗人大半都有“方外交”,谢灵运有远公,王维有瑗公和操禅师,苏轼有佛印。他们很羡慕这班高僧的言论风采,常偷“浮生半日闲”到寺里去领略“参禅”的滋味,或是同禅师交换几句趣语。诗境与禅境本来相通,所以诗人和禅师常能默然相契。中国诗人对于自然的嗜好比西方诗要早一千几百年,究其原因,也和佛教有关系。魏晋的僧侣已有择山水胜境筑寺观的风气,最早见到自然美的是僧侣。僧侣首先见到自然美,诗人则从他们的“方外交”学得这种新趣味。“禅趣”中最大的成分便是静中所得于自然的妙悟,中国诗人所最得力于佛教者就在此一点。但是他们虽有意“参禅”,却无心“证佛”,要在佛理中求消遣,并不要信奉佛教求彻底了悟,彻底解脱;入山参禅,出山仍然做他们的官,吃他们的酒肉,眷恋他们的妻子。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