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大学附属中学2014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10-13 06:48:15 整理:一品高考网
江西省南昌大学附属中学2014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卷
第Ⅰ卷(共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脑髓(suǐ)     晕(yūn)船     吞没(mò)      兼收并蓄(xù)
B.狩猎(shǒu)    频繁(fán)      载体(zài)      大海捞针(lāo)
C.凝聚(níng)    罪孽(niè)      藩篱(lí)       归根结蒂(dì)
D.赋予(yú)      拮据(jù)       撺(cuān)掇     枯燥无味(zà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分量    辩别    锱铢必较    自鸣得意
B.洗炼    赏赉    眉眼颦蹙    绿草如荫
C.疏朗    绵密    遥思远怅    风彩动人
D.玩索    飘零    轻鸢剪掠    居高临远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谁筑孤亭望瑶鹤,至今不见一归来。”这诗写给过去还是现在?    要问:为什么不见白鹤飞来呢?四十年沧海桑田,一切都在    。只是改变了不该改变的    ,这才    。
A.不禁    改变    东西    匪夷所思
B.难免    变迁    事物    难以想象
C.不禁    变迁    事情    不可思议
D.难免    改变    对象    难以琢磨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机遇”号火星车对一块火星岩的分析,科学家发现了硫酸盐等一些必须在有液态水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形成的矿物质。
B.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发挥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能人尽其才,在社会上赢得他应有的地位。
C.由于绘画画面的有限性和绘画形象的固定性,对绘画表现更广大的生活空间、表现时间过程、表现心理活动和声音形象等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D.这次活动的宗旨是以展现汉剧艺术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为目的,并以此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
5. 下列各句标点使用无误的一句是(    )
A.“每年雪顿节期间我都会带着全家人过来看藏戏,人太多了,都得早点来占座。”62岁的索朗扎西说,“过雪顿节不看藏戏就像过藏历年没吃‘古突’一样(古突是藏族人过年时必须吃的食物,由人参果、萝卜等九种食材熬制的面食)。” 
B.在乡村住得久了,周围的鸡呀,鸭呀,牛呀,羊呀,还有山水、草木都给你亲近感。
C.NBA新赛季对一直以来争议较大的“走步”规则作出调整——即NBA球员在行进、停止、传球或投篮之前允许持球走两步。
D.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说:“青少年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书本知识。”(《论语》)
B.张蕴华是高家的亲戚里面最美丽、最活泼的姑娘,是省立一女师三年级的走读生,在高        家,人们都喜欢叫她“琴”。(《家》)
C.抄检大观园时,怡红院的丫头们无不战战兢兢、俯首贴耳,任人来搜查。袭人却出人意料,把自己的箱子往地上一倒,还顶撞了领头抄检者,以示反抗,这些充分表现出她对“主子们”的蔑视,决不向封建势力低头,敢于反抗的倔强性格。(《红楼梦》)
D.为了营救艾斯米拉达,流浪汉、乞丐们拼命攻打巴黎圣母院,但最终遭到国王的镇压,克洛潘倒下了,圣母院前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巴黎圣母院》)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古人说:“黡子在颊则美,在颡则丑。”用它来比喻语境在语言运用中的作用,无疑是恰当的。复杂的语言世界里,没有什么绝对好或绝对坏的语言材料,适合语境的,便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语言运用的好不好,恰当不恰当,其实是对语言环境而言的,脱离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就很难判断某个词、某句话的优劣得失。”语境不仅是常规的语言材料、修辞手段选择运用的重要标准,而且还是辨别语言的超常偏离正负优劣的主要依据。离开了特定的语境,语言的超长偏离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从论及其美丑,更无从判定其价值。
王希杰先生把语言的规范形式称之为“零度形式”,对零度的超越、突破、违背和反动的结果,便是它的“偏离形式”,这种偏离可以分为“正偏离”和“负偏离”。正偏离是一种艺术化的偏离,是语用佳句,能大大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增加审美功能;负偏离则是一种不规范的语言,它造成语言的晦涩不通,同人们的文化和心理相矛盾。区分正偏离与负偏离的标准和原则是:是否自然?是否合情合理?换句话说,即是否符合语境?合乎上下文语境,合乎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等诸多因素制约下的各种外显性或内隐性语境。合乎语境的,是正偏离;不合乎语境的,便是负偏离。对于语言来说,语境就像是一块奇妙的调色板,它能使一些词语、句式突破社会习惯和语法规范的制约,超越常规,而获得一种崭新的意义,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也能使一些本是负偏离的语句转化为正偏离,实现语言的艺术化,获得特别的艺术魅力。例如,汉乐府《上邪》中有这样几句诗:“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所表述的五种自然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存在的,而且是永远无法成为客观现实,因此,从自然科学物理学角度来说,它属于负偏离。但是,在此情此景此境中,面对自己心爱的人,不这么说,便不足以表达自己内心激烈的情感;不这样说,便无法表示自己心意的坚决。它是人物内心世界巨大激情突然喷发的特殊产物。它是以美表真,表心理感受之真,精神之真,情感之真。“它不取决于外在信息的真实,而在于内心信息的真诚。内心真诚超越了外在的真实,这是一种情感强化的结果。”在此前提下,这种偏离常规的语言表现形式显示出了异乎寻常的合情合理,于是迈入了正偏离的范畴。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