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一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同步考试语文试题试卷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12-05 14:57:12 整理:一品高考网
抚州一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同步考试语文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羞赧(nǎn) 扎染(zā) 框架(kuāng)   同仇敌忾(kài)
B.胴体(dòng)    穴位(xué)     胡诌(zhōu)    遭受重创(chuāng)
C.筵席(yàn)     侘傺(chì)     豢养(huàn)    教猱升木(náo)
D.整饬(chì)     抟弄(tuán)    蒙古(měng)      一丘之貉(hè)
2.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砥砺    寥廓 一愁莫展      耳鬓厮磨
B.烟霭     霄柝 白浪滔天      令人目眩
C.阑珊    角隅 敛声屏气      胁肩谄笑
D.寒暄       聒燥     自鸣得意      委曲求全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文学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为________创作而成的。
②一辆运载盐酸的货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侧翻事故,交通、消防等部门的人员迅速赶赴出事现场,并做出了紧急________。
③保险丝是电路安全的报警器。当电路里的电流超过允许值时,保险丝就会________,从而切断电源,保障线路和电器的安全。
A.原形 处置 融化
B.原型 处治 融化
C.原型 处置 熔化
D.原形 处治 熔化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B.瞿塘峡两岸如削,岩壁高耸,大江在悬崖绝壁中汹涌奔流,自古就有“险莫若剑阁,雄莫若夔门”之誉。
C.《孔雀东南飞》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我们读完了这篇课文,却不知到何处才能找到《乐府诗集》?我们学校图书馆的书籍太少了。
D.修正案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正确处理《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平衡关系,使刑事诉讼制度进一步法治化、民主化和科学化。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年轻人对“动漫”的情有独钟,推动了“动漫”产业朝着高质量、高速度、高赢利发展,嗅觉灵敏的商家便抓住机会来赚钱。
  B.总体来说,山寨文化的泛滥与其说是对草根创新精神的彰显和标榜,不如说是对国人知识产权意识严重缺乏的揭露与讽刺。
  C.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称,电信一年的互联网收入大约为500亿元,相对应的,罚额将高达数亿乃至数十亿元左右。
  D.第二次交会“拥吻”前,天宫和神八需要先分离,此次交会对接要成功,就要控得住,对得上,分得开,“分得开”是成功的关键。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和人物形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鸣凤被逼嫁给冯乐山,出嫁前的晚上她去找觉慧。觉慧赶着写稿,没有听完她的倾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含泪离开了觉慧的住处。绝望中,鸣凤怀着对觉慧深深地爱,投进湖水中。
B.黛玉无意中听说了宝玉和宝钗即将成婚的消息,急火攻心,吐出血来,病情日重一日。她把以前的诗稿和题诗的旧帕全烧了,只求速死。就在宝玉和宝钗成亲时,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便香消玉殒。
C.高老头竭尽所能帮女儿们还债,急得中了风,临终前渴望女儿们来看他一眼,但大女儿、小女儿没有去。最后大学生拉斯蒂涅草草埋葬了高老头,他也完成了在巴黎这个无情大染缸里的学习,并暗自下定了决心。
D.谋士徐庶曾经辅佐刘备大胜曹操。后来,曹操捉得其母,徐母被迫写信给徐庶,将徐庶骗去许昌。徐母得知徐庶为尽孝而离开刘备后,痛斥徐庶,并上吊身亡以绝徐庶尽孝之念。
二、(9分,每小题3分)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
袁济喜
①中国传统美学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②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③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蕴涵。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④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来,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
⑤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