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石家庄质检二语文试题及答案(5)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04-07 06:55:03 整理:一品高考网

(共6分,意思对即可)
10.(1)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登高》)
(2)佁(yǐ)然不动  俶(chù)尔远逝    (《小石潭记》)
(3)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
三、(25分)
11.(1)C 3分,E 2分,A 1分。(A项中“是在强调”一句内容虽正确,但作用表述不完整。故给1分。另一作用是通过强调高大壮的动作,写他放弃自尊,进而表现他的孝。B“姚大夫”一句,能表现人物的过去,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去掉该句对于刻画人物是有影响的;D 小说主题是批判唯利是图,呼唤人间真情。)
(2)①写出天气的寒冷,提示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揭示医院病人增多的一个原因。
②以寒冷逗出取暖,为后文医院里起火埋下了伏笔。
③暗示了文中我内心因为见多了病人不交医药费的现象而产生的冷漠。也写出了高大壮一家人无钱看病的悲凉。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在病人增多的情况下,我不想因高大壮闹事而把医院搞乱。
②高大壮的下跪,使“我”震惊,内心产生了感动。
③姚大夫已经恢复用药,“我”觉得应该顺水推舟。
④姚大夫所说的“我是一名医生”的话触动了“我”,唤醒了“我”作为医生的职业责任感。
(四条中写出三条即可,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①“我”是主人公。(2分)
原因如下:①所有情节都有“我”的参与,而且都围绕着“我”而进行。②小说是通过“我”的所作所为来表现主旨,批评社会人的冷漠,唤醒人们的同情心与责任感。③高大壮的故事在小说中作为矛盾的客体,只是为了引出情节,衬托“我”的思想性格,使“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显得合情合理。
(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②高大壮是主人公。(2分)
原因如下:①整篇小说都是围绕高大壮的故事写的,促进“我”思想情感转变的也是高大壮。②小说是借高大壮的故事来批评社会冷漠,唤醒人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的。③“我”在小说中是反衬,突出了高大壮的孝和善良。(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四、(25分)
12 (1)B3分,E2分,C1分(C原文是“要么”,表示选择关系,A“没有什么文化”不对,D不反对“批林”,只反对“批孔”。)
(2)①对待有权势的人,平视对方,体现出人格的独立。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他却反省自己,客观对待当时的事。
②对待中西文化,不随大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新文化运动时期有自己的思考,认为文化应该“向东走”,反对当时流行的“向西走”。
③在政治运动中,坚持匹夫不可夺志,保持了自己独立的操守。“批林批孔”运动中,梁漱溟“不批孔,只批林”。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受到毛泽东批评,但在毛泽东逝世后,没有批评攻击毛泽东。
②富有同情心,不坐人力车。  
③好布施,常接济、帮助别人。
④仁厚,体谅他人。晚年被访客所苦,书写的“敬告来访宾客”的字条,将谈话时限,由一小时改成一个半小时。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4) 他始终坚持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
   ①他作为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有自己深刻的认识与见解。他不依附任何势力,也不趋新媚时;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新文化运动后他坚持自己的思考,他发表著作宣称就是要“向东走”。
“批林批孔”运动中面对对他大规模的批判,他“匹夫不可夺志”的阐释体现了他深度的思考。
②他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深居简出,默默忍受着寂寞与孤独。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在公开场合被批得一无是处。文革中,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
③他宽容的态度和不随大流的立场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他善于反思,善于担当;“批林批孔”运动中,他的立场明确“不批孔,只批林”。面对对他大规模的批判,他“匹夫不可夺志”的阐释体现了他深度的思考。
(每点2分,任何两点即可。满分4分。)
启示:
①人生路途中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坎坷,要明晓自己心中的目标和自己坚守的原则。
②世事纷扰,环境复杂,压力重重,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③即使不被理解,也不能自暴自弃,要有承受压力的勇气,有忍受寂寞的心量。
(每点2分,任何两点即可。满分4分。)

五、(20分)
13.A(A.从长计议:慢慢地多加商量。指慎重考虑而不急于作出决定。不合语境。
B.别树一帜:形容与众不同,另成一家。
C.如出一辙:形容两件事情非常相像。
D.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14.C(A“消费水平明显增加”搭配不当。B语序不当,应为“兴趣、关注和研究”D句式杂糅,去掉“渗透其中”。)
15.B(根据已给句中的“有了……有了……有了……就足够了吗”,可以判断下面句中应搭配“还要有”,所以排除C、D两项;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如此才符合正常的逻辑顺序,⑤应在④之前,所以排除A项。
16.参考示例:
荒寒的边地,河冰刚解冻,春天的脚步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色彩却仍然未见;而此时的长安早已春意阑珊。(3分)边地的春天来得好迟呀,不由得引起守边将士对长安深深地怀念。(2分)
(内容要求与诗句一致,否则不得分。)
17.参考示例:
局促和紧张多了,潇洒与轻松就少了;
傲慢和骄矜多了,恭谨与谦虚就少了。
(每句3分,句式1分、内容2分。)
18.(略)
     参考高考阅卷的细则操作。审题难度不大,看重成文能力,内容充实、材料新颖可做主要考察。


【参考译文】
长孙嵩,代人,太祖赐名焉。父亲仁,昭成年时为南部大人。嵩宽厚文雅有气量,十四岁的时候就能代替父亲统领军队。昭成末年,诸部起兵作乱,苻坚派刘库仁管理国事,长孙嵩与元他等率部众归附他。
晋将刘裕之攻打姚泓,太宗授予长孙嵩符节,让他督管山东的各项军务,传旨让他们到平原,沿着河的北岸,排列军驻扎于于畔城。北魏军队多次失利。太宗传诏借道路给刘裕让晋大军通过,刘裕在船上看到了长孙嵩的营帐,派人赠送给他江南的食物和酒,长孙嵩全部送到了京师。太宗下诏用厚礼回赠刘裕。又传令选拔精兵做好战斗准备,如果刘裕向西通过,便率领精锐部队向南从彭沛出击,如不时过,但率领军队跟随他。刘裕到了崤陕之间,一定会与与姚泓对峙,必定会一死一伤,士兵非常疲惫。等到了秋天,慢慢的找机会攻打他,那么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取刘裕的性命了。于是叔孙建等沿着河到达洛。就进入了关中。长孙嵩与叔孙建等人从成皋向南渡河,晋各处屯戍的军队看见北魏的军队都奔逃溃败,裕攻克了长安,长孙嵩才率领军队回朝。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