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山东省高考二模考试语文试题答案(4)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05-31 15:44:29 整理:一品高考网


③那是一个年轻的姑娘的肖像。画面上只有头部和肩膀,用的是所谓的“虚光画”技法。画中人的双臂、胸部乃至闪闪发光的头发末梢,都不易察觉地虚化成朦胧幽深的阴影,作为整幅画的背景。画框是椭圆形的,厚厚得镀上一层金。作为一件艺术品,最令人钦佩的还是肖像本身。刚才骤然而强烈打动我的,不可能是画作的技法,也不可能是画中人不朽的美貌,而最不可能的当数我的想象力——我居然把画上的头像当作了活生生的姑娘。我陷入了沉思,有整整一个小时,我都凝视着那幅肖像。最后,我才发现画面的魔力所在——画中人的表情绝对栩栩如生。那魔力一开始让我震惊,接着是困惑,被征服,最后则是骇然。我急切地找出那本评述绘画及其渊源的小册子,翻到介绍椭圆形画像的那一页,读到了下面这段文字:

④她是一位美得罕见的姑娘。当她与画家一见钟情并成为他的新娘,不幸的时刻降临了。他充满激情、工作勤勉、不苟言笑,而且,他已把艺术当作新娘了。她,一个美得罕见的姑娘,欢快活泼,可爱得无与伦比;她光彩夺目,笑意盈盈,嬉戏时就像只小鹿;她满怀爱心,珍惜世上的一切。但她憎恨艺术,因为艺术是她的情敌;她害怕调色板、画笔和其他画具,因为它们夺去了爱人的笑脸。因而,听画家说想给新娘画像时,姑娘认为那真是件可怕的事情。可她柔婉乖顺,终于还是温驯地在塔楼里坐了几个星期。可是那位画家却认为自己的工作无比荣光,他干了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一天又一天。他是一个浑身激情、狂放不羁、喜怒无常的人,加上又沉湎于自己的幻想之中,所以他没看出新娘的身心都遭到了毁损。谁都看得出她的憔悴,惟独他没注意到。然而她还微微笑着,静静坐着,一句怨言也没有。因为她看到画家从工作中获得了莫大的乐趣,他热情似火地画着深爱他的女子,不舍昼夜。可女子却日益萎靡、日益虚弱了。看到肖像的人无不低声说画得很传神,说这真是个非凡的奇迹,不仅证明了画家功力深厚,也见证了画家对画中人的深切爱恋。但当这幅画即将完成时,便不许任何人再上塔楼,因为画家的热情已几近癫狂,他很少从画布上抬起眼睛,对妻子的面容当然是漠不关心。他不会看出,那涂抹在画布上的色彩,就来自坐在身边的妻子的脸庞。几个星期已过去了,惟有唇上差一笔没画、眼睛的色彩差一层没涂。女子的眼睛重又变得神采奕奕,如同火苗在烛孔里的最后一闪。于是,唇上的最后一笔画上了,眼睛上的色彩也抹上了。画家痴迷地在自己的作品前站了一会儿,接着,就在他还在凝视画面时,他开始浑身发抖,脸色苍白,目瞪口呆。然后,他大声惊呼道:“这就是生命!”可当他蓦然转眼看他心爱的妻子时,她已经死了!

19.新娘死亡的原因是怎样的?请加以分析。(4分)

20.小说中的姑娘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4分)

21.本文前三段主要叙述了“我”的所见和感受,似乎与主要故事情节无关。作者这样构思,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

22.这篇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现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松雪斋的老先生

唐吉慧

  集藏名人书札,我和不少旧书商结下缘分,松雪斋的老先生是最熟悉的一位。六十开外的年纪,稀松的头发掉了一大半,说话慢声细气,从来表情不多,很少有笑容能在他的圆脸上产生皱褶,像他店里的旧书那样没火气。每次我去他店里向他问好,他总悠悠应一声,“来啦”,而后取出身后柜子里的一次性杯子,添了茶叶,为我倒上茶,继续忙他手上的活计。他的书店在福建中路靠着一块小绿地,租的铺子,摆了四架子旧书,仅容得下三四人,我倒是喜欢,小小的,安安静静,比大书店温馨,比大书店神秘。店里的书随我翻,他从来不管。

  书看累了,我便与他面对面坐着闲聊。曾听他讲起过一些旧事,“文革”前下乡务农,“文革”结束在一家厂里当工人,没别的嗜好,只是喜欢读点书,每月的工资生活之余全部买书,日子一久越积越多,干脆辞了公职当起书商来。老先生收得最多的是线装书,我不怎么有兴趣,只和他成交过几桩信札的小生意,信札是他收线装书时“打闷包”顺水搭进的。

  我认识老先生五六年,老先生关照了我五六年。他收进的信札几乎都让我先挑先选,我从他这里陆续买走的张伯驹、郑逸梅、许姬传如今都成了我的案前珍赏。老先生推崇郑逸梅,劝我郑逸梅的书要读一些,正史固然好,但未必都可信,笔记杂著多的正是第一手原始资料。有回谈到吕贞白,我觉得名气小,字画应少人问津。老先生说这一介穷书生有的是学问:“他的老师是张季直和父执夏敬观,懂碑版懂诗词,是个正统的文人,夏先生晚年不少文章多为他代笔,以后一定有人懂。”怪我年少浅薄,他的一件吕贞白墨迹半卖半送给我我没要。

  前几年古籍拍卖收藏市场绚烂得如梦如幻,老先生奔波辗转在全国各个拍卖行,大拍小拍、春拍秋拍,版本不错、价钱合适的绝不错过,心爱的自己留着,其余拿到上海加利出手。他在南京与数位买家大战数十回合,购回了一套明万历二十四年南京国子监刊本《史记》一百三十卷,一直视为店内珍藏,任凭有藏家高价相商,从没舍得卖掉,这辈子算是经过风雨,见过彩虹了。那年我去北京出差,老先生正巧在北京参加一场拍卖会。他说拍卖公司为他安排了一个标间,让我搬去他那儿将就几晚无妨:“出门在外,能省就省些吧。”我怕给他添麻烦,最后还是租住了一家旅馆。北京办完事,我随他一起去拍卖会长见识。会场上他把我拉在身边,悄悄跟我讲解拍卖场上的奥妙玄机。“那几件拍品是假的,吴湖帆和俞平伯的题识款识干干瘪瘪分明描花,别看成交价格挺高,那是卖家和拍卖公司做的戏,我可不糊涂。”老先生斜斜白了一眼坐在前两排竞拍的一位买家。“那人正是卖家!这岂不是等于设了局?”我紧张地问他。“全是投机惹的祸,他们在演乾坤大挪移,以后这些东西假的都成真的了。会有人受蒙惑接手,那是用钱换了废纸了,拍卖行乱得一团糟。”老先生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告诫我:“你以后千万小心、小心。”我似懂非懂,一边点头称是,一边望着他严肃凝沉的神情,对他顿生钦佩之心。

  2012年12月初,一个阴冷的午后,老先生的朋友老胡突然来电话说老先生前两天癌症过去了。我呆住了。10月时曾与老先生通过电话,他说自己6月查出病症,8月手术出院,10月已无大碍,没想短短两个月,就此天人永隔。

  老先生曾说送我一通陈从周的信,此后每次去他小店,临走他总要跟我道一声歉,缘由家中书堆得杂乱,信在何处无从寻起,翻了几次无果。他要我宽下心,找到一定给我。转眼,我开始了在北京的求学。有天与好友走到琉璃厂某书商的店里取暖,书商知道我喜欢名人书札,拿了一封陈从周的书信给我看。我看着陈从周的书信,开头几句读了叫人颇伤感:“流光匆匆,令尊瑗仲恩师仙逝又将一年,缅念教诲之情无日不在怀想中……”我不禁想起了松雪斋,这些年和老先生交往的故事虽不算多,不算深刻,但他真是个好老头儿。我把这封陈从周的信要了下来,只为纪念一段与松雪斋老先生的故纸因缘:人散去,园梅零乱,又是去年闻雨时。

(《文汇报》2013年2月26日第11版)

19.文章第五自然段多次提到表时间的月份,为什么?(4分)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