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上海浦东新区三模历史试题答案(4)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05-23 07:24:13 整理:一品高考网

36.(10分)
(1)960年(2分)
(2)可信。可从三个视角回答:宋辽对峙、文官体制、儒家纲常。
如:宋与契丹在当时是并存对峙政权,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结束了战争状态,双方维持了和好关系,派使者出访宋朝,宋朝给予很高礼遇是可能的(2分);自宋朝建国以来,推行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官也受到社会推崇和敬仰(2分);宋时传统文化中华夷之辨,伦理纲常(孝道)观念也非常强烈(2分);让科举状元陈尧咨违背母命,改武职伴使臣射箭,不仅耻辱,当然也是辱没家门的(2分)。
不可信。能结合宋朝政治、文化特征,作者与书名,史学孤证等回答也可。(评分主要看视角,符合历史史实和逻辑即可)。
37.(14分)
(1) 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为“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主要是吸收西学中物质层面(器物救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甲午战争失败,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为拯救民族,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要吸收西学中的制度层面(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民国初年,辛亥革命的希望与社会现实落差太大,为实现真正共和,新文化运动主要吸收西方精神层次的文化。(6分)
(2) 从材料中提炼出文化本身具有层次性,并能结合所学进行分析论证。 
如:追求真善美是文化的发展的天性;接受异质文化会经历一个排斥和选择的过程;文化交流总是会促进交流双方淘汰各自假丑恶的部分;对文化的选择与淘汰,一般会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西化)到理性(化西)过程;近代东西不同文明的碰撞,折射出中国曲折近代化历程(或由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任四,8分)
38.(12分)
(1)新文化运动时期,或民国初年,或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时间1分;地点1分)
(2)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使北京大学逐渐发展为新文化运动中心(2分)。这里既聚焦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大批新文化人,同时也兼容一些坚守传统文化的人,包容东西,新文化运动就是在宽松的氛围中发展起来的。(2分)油画情景就是这一历史现象的反映。(1分)
(3)通过服饰、发型和动作表情(拿着报纸、杂志讨论、交流状)等,来表现“宽容”主题。(能具体说明的也可)(任三,3分)
(4)作者以艺术的形式诠释了新文化运动历史,并寄寓着自己的理解和理想(1分);该油画虽然不是原始史料,却反映着历史。(1分)。
39.(14分)
(1)AB 1689年,彼得一世改革;CD亚历山大山大二世改革,使俄国走向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其它言之成理也可);E,1917年;F苏联解体。(6分)
(2)解体思路:以俄国四波现代化标志性事件的影响为解题切入点,重点要突出四波现代化之关联,即现代化进程中之矛盾产生极其影响。(史实1分,关联1分,8分)
如:17世纪俄国与英法等国相比,经济和社会处于落后状态,彼得一世效仿西欧,实行了系列改革,开启了俄国现代化先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对外扩张的军事力量;但其改革不仅未触动反而强化了君主专制和封建农奴制度,至19世纪中期,又成为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亚历山大二世推行废除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但由于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仍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20世纪初,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为薄弱的一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俄国开启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并逐渐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在20世纪40年代末成为世界强国,逐渐成为与美国鼎力抗争的超级大国。
随着冷战的展开和美苏争霸和苏联体制弊端的暴露,戈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冲击了苏联体制中高度集权的弊端,却没有及时建立起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替代机制,同时还诱发了地方的分离势力,终于导致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结束,之后俄国又开始了一次新的社会转型。
40.(25分)
(1)以自然经济为主,农村中家庭手工业比较发达,商品经济较活跃(2分);以(程朱理学为核心)儒家伦理作为人文秩序。(2分)
(2)170周年(1分),英美法等(1分)
(3)新的经济力量:近代工业在上海兴起,采用机器生产,包括外资企业、洋务派企业、民族企业等(商品经济发展,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上海近代商贸获得长足发展,如洋行、银行、钱庄、钱号等;房地产等。(任二,2分)
人文秩序:近代西学传入中国,思想观念趋向多元化;近代城市市政建设发展,生活方式发生,如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近代文化教育方式转变,新式学堂,民间社团,创立报刊,翻译印刷书籍等;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变化。(任二,2分)
(4)(15分)
视点:
地理位置、腹地优势以及近代上海开埠、租界的影响,使上海成为接受西方文明的窗口。
近代上海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的结晶,是经济、社会和文化交融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
近代上海文化是多元的,起到了开拓视野,引领思想、风尚和价值观的作用。
上海的近代发展带有比较深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如经济发展不平衡,外国资本享有特权,民族资本主义偏重轻工业,民族资产阶级表现出较强两面性;文化崇洋等)
(评分建议:每个视点2分,能结合史实说明3-4分;能揭示其关联给1分)
具体可按照solo赋分法评卷。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