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宝山区吴淞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3)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10-23 07:04:37 整理:一品高考网

    C 1966年---2004年                      D 1969年---2007年
 
以下3分题:
31、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论民主在美国》说:“战士之后便是立法者。战士志在破坏,立法者专于建设,但两者都有功劳。”他表达的主旨是
  A.创建民主国家必须革命和法制
  B.建立法制才能够创建民主国家
  C.创建民主国家需要破坏旧制度
  D.建设民主国家需要破旧与立新
32.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
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33.我国学者罗荣渠教授认为:“从表面上看,帝国主义侵略论似乎是反西方中心论的,但如果只承认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忽视了中国的历史特点和国情特点,把内部问题简单地归之于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的屈服投降,而排除这一复杂历史过程中的多样性选择,实质上仍是一种隐蔽的西方中心论。”下列对该学者观点的解读,较为恰当的是
A.帝国主义侵略是引起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主导因素之一。
B.中国自身特点是决定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主导因素之一。
C.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研究应注重从内外双重因素综合展开。
D.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
34.吕思勉先生在《从我学习历史的经过说到现在的学习方法》一文中谈治史:“前人的记载,只是一大堆材料。我们必先知观察之法,然后对于其事,乃觉有意义,所以各种社会科学,实在是史学的根基,尤其是社会学。因为社会是整个的,所以分为各种社会科学,不过因一人的能力有限,分从各方面观察……居于今日而言历史,其严格的意义,自当用现代的眼光,供给人以现代的知识,否则虽卷帙浩繁,亦只可称为史料而已。”对此最确切的理解是
A. 贯通社会科学是史学研究的根基   
B. 在掌握史料基础上广泛涉猎社会科学
C. 前人的记载对史学研究价值不大   
D. 史学研究要超越对前人的记载的掌握
35、34.据蒋孟引《英国史》载:1835年,英国棉纺织业中18岁以下的童工有9.5万人,占全部工人的43.3%;女工11.9万人,占全部工人的54.3%。1839年,在英国的419560名工人中,除了23%是成年男工外,其余都是女工和儿童。这一记载表明
A 女工与童工的用工成本相对低廉
B 资本家目的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
C 成年男工独立意识增强觉醒较早       
D 工业革命带给英国巨大就业机会
 
二、非选择题
36、西欧封建(10分)
有学生对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很感兴趣,因此对其产生展开研究,他作出表格如下:
传统与问题 制度设计和后果
法兰克人进入罗马境内,疆域变得更为辽阔,占领地区社会动荡,原有统治秩序已经崩溃,本身处于氏族社会,部族长老山头林立,面临本地贵族势力的挑战,首领无法绝对掌控。 放弃照搬罗马中央集权体制,接受日耳曼氏族制分权现实,吸纳罗马贵族和部族上层,逐渐形成层层分封的封建等级制的王国。但国王实际权力有限,封建领主势大,王国分裂割据。
罗马帝国衰亡时期,传统使用奴隶生产的方式已被证明效率低下,因此已经开始提高劳动者的地位,给予一定自由,使用隶农生产,激发生产积极性。 A
法兰克人进入罗马境内,文化落后,被当地人民排斥乃至敌视,缺乏共同语言和文化认同,感觉遍地皆敌。 国王接受罗马文化信仰,皈依基督教,取得教会支持,为统治披上合法神圣外衣,将基督教会变成封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使中世纪西欧逐渐成为基督教世界。
罗马帝国衰亡时期,曾经兴盛一时的城市大多衰败没落,商品经济破坏严重,治安状况恶劣,城市无法迅速重建,与农村相差无几。各地需要尽快恢复发展和秩序。 B
 
(1)请你在表格中填上恰当文字。(4分)
(2)综合以上因素,怎样看待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6分)
37、中国古代大变革(12分)
学者路齐一曾定义说:“大变革在这里指一个国家(社会)的大发展,即一个国家(社会)在一个较为集中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特别是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联系密切的一些主要方面(诸如科学技术、政治、经济等等)都出现大发展和突破性进展,同时产生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的大发展,而不是指某项事业或个别社会领域的大发展。从历史上看,这样一种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往往是社会生产方式迅速变革的主要过程中最重要的时期,因此我们把它称做‘大变革’。”
(1)依照这一标准,中国古代符合“大变革”特征的是什么时期?(2分)
(2)以史实论证认为这一时期符合“大变革”标准的理由。(10分)
 
3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这个种族已经酣睡了很久,但是最后终于醒了过来,它的每一个成员都在激起中国人的情感——‘中国是中国人的,把外国人赶出去!’”
 ——赫德1900年12月发表于《世界杂志》上的题为《各国驻华公使馆:一次民族起义和国际插曲》
材料二:维新时期……许多年轻的知识分子都从这场思想解放潮流中吸取了营养,从《天演论》、《变法通议》这类轰动一时的译著中接受教益,逐渐走上革命的道路。即如鲁迅先生,他在学生时代就是“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仅仅几年之后,中国涌现了一批年轻的资产阶级革命家,黄兴、宋教仁、邹容、陈天华、朱执信等等,才华横溢,群星灿烂……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进步的爱国的政治运动,是近代史上中华民族觉醒的一块里程碑。                ——杨立强《民族觉醒的一块里程碑》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民族觉醒”的理解有什么不同?(4分)
(2)赫德认为义和团运动是民族觉醒的里程碑,杨立强认为戊戌变法是民族觉醒的里程碑,你怎么看?(12分)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