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试卷(3)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4-01-13 16:16:04 整理:一品高考网

⑶会荆州刺史胡烈等救之(        )  ⑷毕命于此矣(        )               
18.下列各句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厉以节义
A.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庄子《秋水》)                  
B.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C. 而皆背晋以归梁 (欧阳修《伶官传序》)    
D.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司马光《训俭示康》)
19. 阅读第③段,简述吴国攻击罗宪的主要经过。(4分)
20.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分)
   ⑴宪年十三,能属文,早知名。
⑵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宪独介然。
21. 阅读全文,概括罗宪的性格特点。(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6题。(12分)
陪永州崔使君游宴南池序⑴
柳宗元
    ①零陵城南,环以群山,延以林麓。其涯谷之委会⑵,则泓然为池,湾然为溪。以上多枫楠竹箭、哀鸣之禽,其下多芡芰蒲蕖、腾波之鱼,韬涵太虚,澹滟闾里,诚游观之佳丽者已。
    ②崔公既来,其政宽以肆,其风和以廉,既乐其人,又乐其身。于暮之春,征贤合姻,登舟于兹水之津。连山倒垂,万象在下,浮空泛影,荡若无外。横碧落以中贯,凌太虚而径度。羽觞飞翔,匏竹激越,熙然而歌,婆然而舞,持颐而笑,瞪目而踞,不知日之将暮,则于向之物者,可谓无负矣。
③昔之人知乐之不可常,会之不可必也,当欢而悲者有之。况公之理行⑶,宜去受厚赐,而席之贤者,率皆左官蒙泽⑷,方将脱鳞介,生羽翮,夫岂趑趄湘中为憔悴客耶?予既委废于世,恒得与是山水为伍,而悼兹会不可再也,故为文志之。
注释:⑴崔使君:永州刺史崔敏。本文写作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⑵委会:水聚处。⑶理行:政绩。⑷蒙泽:唐宪宗诏令大赦,当时在座均被赦,但柳宗元不在赦免之列。
22. 请概述第①段中作者说“诚游观之佳丽者”的原因。(2分)
23. 第②段划线句的景物描写颇有意趣,试对其进行赏析。(2分)
24. 仔细阅读第③段,简述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2分)
25. 下列对“则于向之物者,可谓无负矣”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那么对于从前的事物,可以说无需什么凭借了。
B.那么对于过去的经历,可以说没有背弃它们了。
C.那么对于面对的事物,可以说没有什么失败了。
D.那么对于先前的景物,可以说没有辜负它们了。
26.阅读全文,简析作者的行文思路。(4分)
二  写作  70分
27. 作文。
孔子说:“君子不器”。对这句话,李泽厚解释为:“即人不要使自己成为某种特定的工具和机械。”安德列·莱维解释为:“君子不把任何人当器具对待。”这两种解释的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闵行区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答案
1、书评(1分)  密室的生活(1分)
2、A
3、在中国语境中激发一种新的审美反响(1分),推导出一种踏实而不是踏空的普遍性生存状态(1分),从“梦的幻境开始踏上漂流的土地”,去“完成他们表现人的危机和进行文化救赎的双重使命”(1分)。 
4、舒文治的批评视野广阔(1分),其阐释的方法多样(1分),阐释的效果灵动而有效(1分)。
5、C
6、《远游的开始》一书是文学批评的另类(1分);其批评的视野是探幽览胜式的(1分);它在阐释的方法上与屈原开创的楚辞表现美学在精神血脉上相链接(1分);并将兴趣阅读、分析阅读合而为一,以文本分析作为阅读的引申和思辨的载体;(1分)在语言形式上,将灵动的感悟,赋予优美的表达(或把评论当成美文来写)(1分)。
7、构思、酝酿、创作。(2分)
8、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了自己身临其境而勾起的历史回顾与联想,(1分)抒发内心对东坡的敬慕之情。(1分)
9、其原因是:黄州尊贤敬德的淳朴民风抚慰了他遭受过重创的心灵(1分),黄州壮丽的山水激发了他的才情,(1分)还有他情动千古的胸襟和卓然独步的江海豪情。(1分)
10、具有虚实结合的特点。作者运用联想想象的写作手法,(1分)横贯古今,把东坡先生写活,重新赋予他生命,(1分)仿佛东坡先生没有离开黄州,还生活在人们中间,依然用他那宽阔的心胸从容地面对生活,这样使东坡的形象给人平易亲切之感,(1分)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东坡的仰慕与喜爱之情。(1分)
11、C
12、从结构上看,最后一段结尾紧扣题目,(1分)同时也照应了文章的开头(1分)。
从内容看,“走近”苏轼是本文行文的线索和主题(1分)。作者来到黄州,看到苏轼曾经生活过的黄州山水,勾起了他对历史的回忆,他从时间和空间上“走近”苏轼;接着,他苏轼的遭遇及其文学作品,“走近”苏轼的心灵(1分);结果他发现自己无法“走近”苏轼,突出了苏轼高尚的人格与杰出的艺术成就;(1分)表现出作者对苏轼的敬仰之情,并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1分)。
13、⑴是处红衰翠减    ⑵为谁流下潇湘去   ⑶官盛则近谀  ⑷落木千山天远大  
⑸凤去台空江自流  ⑹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⑻祸兮福之所倚
14、介甫(1分)
15、A
16、诗歌的第一联,在内容上,写新出的绿草仿佛搅动着从寒冬的杂草中长出来,红色的花朵争抢着在向阳的树枝上绽放,写出了早春的美景;(1分)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草和花朵写活了,赋予它们以生命,充满了动感和生机。(1分)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绿”和“红”借指绿草和红花,形象地写出了它们的色彩。(1分)在语言上,诗人巧妙地运用动词“搅”、“出”、“争”、“归”,使得静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1分)
17、⑴第二次、又  ⑵有人  ⑶恰巧、正好  ⑷结束,完结
18、B
19、第一次,吴国听说蜀国战败,派遣将军盛宪向西进发,假托救援的旗号,其实想袭击罗宪的军队,结果罗宪归顺了魏国(1分);第二次,吴国又派步协出兵西征,罗宪大大地打败了他(1分);接着,孙休非常恼怒,又派陆抗出兵协助步协攻打罗宪(1分);罗宪坚守了一年多,最后,荆州刺史胡烈出兵援救他,陆抗败退收兵。(1分)
20、⑴罗宪十三岁时,便能写文章,很早就出名。(年(1分)、属(1分)、知名(1分))
⑵当时黄皓参与朝政,众人大都依附他,唯独罗宪耿直不屈。(预(1分)、附(1分)、介(1分))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