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工大附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4)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4-02-22 09:51:18 整理:一品高考网

于是小骆驼看着周围的护拦,真诚地问:“可是妈妈,为什么我们还在动物园里,不去沙漠远足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9分,每小题3分)
1.答案:C项。解析:C项中的“免于封建暴力专制及迷信的限定”缩小了“暴力专制及迷信”的范围,原文范围大,既包括有封建社会,也包括封建社会的前后时代。
2.答案:D项。解析:作者反对科学被技术捆绑的理由集中在全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而D项表述的内容在全文的第三自然段,本段说明的是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而此项解说的也是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并非科学被技术捆绑的理由。
3.答案:B项。解析:A项的因果关系搞错了。原文中,技术捆绑了科学是原因,从而导致了其他结果。C项中“系统”与“要素”所对应的对象搞反了。系统应对应着技术,要素才对应着科学。D项中假设条件是对的,但其结果是错的,与原文不致。
二.(36分)
(一)(19分)
4.(3分)答案:B项。解析:B项中的“田”在句中的含义是打猎。
5.(3分)答案:A项。解析:筛选标准是“全部表明赵盾忠贵得民”的一组。全部表明,包括直接和间接,即虽不是赵盾的言行举止,只要表现了其“忠贵得民”的都符合。忠,指对国君本人及晋国的忠;贵,指地位高受人尊敬;得民,指爱民并得民心。故此,其③④两句不符合,③句讲晋灵公谋害赵盾,④句讲赵盾避难逃亡但没有逃出国界。其①句是难点,主语不是赵盾而是晋灵公,且说的是刺杀赵盾,但究其原因可知是因为赵盾的进谏,恰好从侧面体现了赵盾对国君的忠。
6.(3分)答案:C项。分析:桑下饿人救了赵盾,但并没有和赵盾一同逃走,而是自己也逃离了晋灵公。桑下饿人出于感恩和道义救了赵盾,最后连名字都不告诉赵盾,说明他并不求回报,所以不可能和赵盾一同逃走。
7.(10分)
(1)鉏麑退回家中,叹息道:“杀死忠臣,抛弃国君的命令,犯罪是相同的。”于是就撞树死去了。
(2)太史说:“你是晋国的正卿,逃亡却不逃出国界,返回朝中没有诛杀叛乱国家的人,杀死国君的人不是你还能是谁呢?”
(二)(11分)
8.(5分)“罨画园林溪绀碧”一句描绘了历下城园林溪水如画般美好春景图。(3分)
在词中借如画的风景表达了词人在离别之时对历下之城留恋的心情。(2分)
9.(6分)开头连用三个“无”字,形成排比,通过对官柳、画舸、行客的铺排,以白描方式,突出了飘泊者的凄凉与悲哀之情。(3分)   结尾处引用典故,委婉含蓄地抒发了年华易逝的感喟。(3分)
(三)(6分)
10.(6分)
(1)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3)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
三.(25分)
11.(25分)
(1)(5分)答案:选E项给3分,选B项给2分,选A项给1分。选CD项不给分。 
解析:C项,使秋子想起未婚夫的原因是错误的。原文表述为小男孩颈子上的凹塘,此项表述为小男孩好战的心性。D项说此篇小说的情节没有变化甚至没有高潮,是错误的。此篇小说情节简淡是对的,但却极为完整,只不过或隐或显而已。秋子想抱小男孩的时候就是高潮部分。A项中“汲水的井”是没有的,其他的应该都有,按情理,秋子家的用水,可能源自院子外的那条河。BE两项都对。
(2)(6分)竹叶在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题目中,第二次是水桶中,第三次是河流中。
第一次,作者以竹叶作题目,有象征人物命运,暗示作品主题的作用;
第二次,小说开头部分,竹叶出现在水桶中,起开展情节的作用。秋子把竹叶放在水桶中,给小男孩当船玩,目的是为了留住小男孩在院子里,好让他妈妈谈事情。
第三次,小说中间部分,竹叶出现在河流中,起发展情节转换情节的作用。也起暗示人物命运陡转直下的变化。
(3)(6分)
秋子是一位备受命运打击、苦难深重而改变着痛苦着的普通女子。
命运多难。小时得小儿麻痹症,左脚不能正常走路;战争结束了,婚事取消了。
抱有希望。订婚后,非常卖力的锻炼走路,以至于脚根都起了泡。
坚毅忍受。长大时,放弃婚嫁的希望;为了未婚夫的弟弟,忍痛走了极远的路;婚事取消后,没有哭闹,只无耐地看别人家的房子。
(4)(8分)
参考答案一:
小说的结尾,没有明确的结果,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表现。
    秋子的婚事,虽然没有明确交待未婚夫死活,也没有交待婚事的取消与否,但秋子的婚事肯定结束了。这个悲剧性的结局是肯定的明确的。作者正是通过这个没有明确结果的方式,表达秋子的无法排谴的郁闷和忧苦,表明秋子的悲愁无法了结,只能承受着。
参考答案二:
小说的结尾,没有明确的结果,这是作者的思想局限的体现。
作者借秋子的命运,表达的其实他自己的悲观消沉的心理情绪。秋子的婚事,不管是未婚夫战死了,还是秋子被退婚了,都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秋子的婚事结束了,悲苦的结局是固定的;当秋子与小男孩及其妈妈分别后,内心的悲伤无法排谴,只好看邻居的房子,看房子也没有结果,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对命运的无限深沉的绝望。从而给小说蒙上了一层浓密的悲观情绪。
四.(25分)
12.(25分)
(1)(5分)答案:选E项给3分,选D项给2分,选C项给1分,选AB项给0分。分析:A项中错在“他的祖父”一语,原文是作者的祖父。B项,《文明和野蛮》和《初民社会》两本书体现了吕叔湘的社会责任感。C项中纠正《人民文学》上的错误,体现了他与不纯洁语句作斗争的性格。生气只是结果,不是原因。此项有对有错。
(2)(6分)作者把吕叔湘和俞平伯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第一方面,年龄和地位,都比祖父小,但都极受祖父尊重;第二方面,对社会的态度,俞平伯淡然出世,吕叔湘有社会责任感;第三个方面,名声与影响,俞平伯俗名高影响大,吕叔湘在语言学专业上,贡献更大。
(3)(6分)在为人方面,足以做为楷模。他最讲究认真做人,从祖父到伯父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写作方面,他的一流的文字功夫,影响了许多人。他的民俗学著作,他的译文,都使得别人在写作方面受到良好的影响。在语文教学方面,他的教育观点,他的著作,都影响了一代语文教师。
(4)(8分)
参考答案:
语法和语言学家的限制,是一种必须的和有益的好事情,应该保有这种限制。
对于书籍报刊中错别字的校改,病句的纠正,小而言之是为了汉语言的纯洁和健康,大而言之是为了中华民族文化文明的传承。如果任凭写作者自由自然的写作,难免出了字词句的错误,流传到社会上,就会误人子弟,流毒无穷。
五.(20分)
13.(3分)答案:C项。解析:A项中的“轻车熟路”,说的人,说人熟悉情况富有经验,题项中说的“普通话”。B项中的“无独有偶”,说的是罕见的人或事,最多也只有两个,题项中的现象很多。D项中的“满纸烟霞”,说的是书画或文章,题项中说的是三峡的自然风光。
14.(3分)答案:C项。
A项,成份残缺。“生态文明”后缺少中心词“理念”,也使得“树立”与“文明”搭配不当。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