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贵州七校联盟第一次联考(1月)语文试题试卷及答案(5)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5-01-05 09:19:22 整理:一品高考网

太祖征伐荆州,抵达宛城,张绣出城投降。太祖非常高兴,邀请张绣和他的将领,设宴庆贺。太祖挨座敬酒时,典韦握着大斧站在背后,斧刃径宽一尺,太祖每到一人面前,典韦就举起大斧盯着他。直到酒宴结束,张绣和他的将帅都没人敢抬头看典韦。十几天后,张绣谋反,偷袭太祖大营,太祖应战失利,带着轻装骑兵退去。典韦在营门中迎战,叛军无法攻入。他们就分散开来从别的门一齐进攻。当时典韦手下的校尉还有十多人,全都殊死搏斗,无不以一当十。叛军先后涌来越聚越多,典韦用长戟左右攻击,一叉过去,就有十几支矛被击断。他的手下死伤殆尽。典韦也身受几十处伤,只得与敌人短兵相接,敌兵想上来活捉他。典韦用双臂挟住两个敌兵将他们杀死,其余的兵贼不跟上前。典韦又冲上前去突击敌人,杀死数人,伤势加重,双目圆睁大骂而死。敌人这才敢上前去,割下他的头,互相传看,全军又都来看他的躯体。太祖退驻到舞阴,听闻典韦战死,痛哭流涕,招募人偷偷取回他的尸体,亲自前去哀悼,并派人将他送回襄邑安葬,任命他的儿子典满为郎中。太祖每次经过襄邑,常用中牢的礼仪来祭奠他。太祖思念典韦,任典满为司马,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曹丕即王位,任命典满为都尉,赐予他关内侯的爵位。
(二)(11分)
 8.用字生动的是“透”、“更”。①“透”,风吹飞雪,雪借风势,穿透刀瘢。边疆将士身经百战,留下累累瘢痕,其艰险痛苦情形已不言而喻;该字写出负伤过的将士仍在守戍的岗位上继续冲风冒雪,所以该字又不单写风雪本身,而是说风从已有的刀瘢处透进去,加倍写出戍边将士的艰辛。②“更”字,以增其“寒”字的份量,并且化用了古乐府“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句,极言边塞的的苦寒。
(每字1分,分析3分。)
  9.①“半夜火来知有敌”,是说烽火夜燃,响起敌人夜袭的警报。“一时齐保贺兰山”,是这首小诗诗意所在。“一时”,言同时,无先后;“齐”,言共同,无例外,形容闻警后将士们在极困难的自然条件下,同仇敌忾的豪情。②诗歌前两句对北地的严寒的描写,也正为下文表现将士们的不畏艰苦蓄势。所以这是一首高扬英雄主义、充满积极乐观精神的小诗。(每点3分,其它答案酌情给分。)
(三)(6分)
10.(6分)
(1)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三、(25分)
11.(25分)
(1)(5分)E3分, A2分,B1分。选C、D不给分。  
(C项,“这是他洗心革面的开端”推断无据,只能说陌生人对此有所触动。D项,“冬夜的静谧”不妥,结尾的“静”主要是谁都不说话的“静”,以此反衬人们内心不平静的情感波澜;结尾的意境也不是温馨的,而是沉重凄伤的。)
(2)三幅画面依次为:老夫妻俩谈论儿子、陌生人打扰、警长揭谜。(每幅1分,共3分)
作用:一是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二是与老夫妻俩对儿子的浓浓亲情形成对比,升华主题。
(答出有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3)(6分)①儿子学习勤奋,经常闷在屋子里读书。②儿子孝敬父母,需要什么自己动手,不支使父母为自己干这干那。③儿子身体健康,有一身好力气,父母相信他能把凶残的抢劫者打倒。
(每点2分,意思相符即可,如有别的答案,必须符合文本,有所依据)
(4)(8分)
观点一:不同意。小说设置的悬念自然,并不牵强,符合艺术真实。①老夫妇由于对爱子的极度思念,往往会陷入一种虚幻的想象中,总认为儿子还活着,这样写表现了他们对儿子刻骨铭心的爱。②儿子是老夫妇的精神支柱,“儿子还活着”是他们的坚定信念,他们之所以能够在虚幻的幸福遐想中生活下去并且安享晚年,就是因为他们信念不灭。作家这样设置悬念展示了崇高的人性之美。
观点二:同意。小说设置的悬念,有些牵强,违背了生活真实。①儿子死了多年之后,老夫妇竟然认为儿子还活着,这样的事情不可信,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②小说开篇通过老夫妇的对话,煞有介事地描述儿子在楼上学习,完全是要将读者引入作家设置的迷宫,而背离了生活的情理。③从构思来看,作家为引人入胜而设置悬念有故弄玄虚之嫌。
(两种观点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表述不全、不清,酌情扣分。) 
四、(25分)
12.(1)(5分)E3分,C2分,B1分。选A、D不给分。
(A项,“全方位”有误,文中选择老舍重要的人生阶段,有侧重点的展示;D项,“边缘人”是因为他不屈从、依附于任何人,以独立不倚的姿态屹立于文坛。)
(2) ① 老舍出身于一个穷旗兵的家庭,父亲的早逝,家中的困顿让他深刻领悟到了人世间的艰辛,对人间的悲辛有一种彻骨的体会,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聚焦于下层百姓,作品常常表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他成为了普通群众的代言人。
②1937年7月,抗战爆发,日军炮舰集结胶州湾,民族危难之时,他成为了千千万万救亡者中的一员。他从一个自由撰稿人,成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实际负责人,积极投身到抗战的大潮中。
③1949年底老舍归国时,他直接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国家充满了希望,老舍开始全身心地以他的才华服务于新中国。此时老舍在创作中一直思考自己与人民的关系,自己作品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反映人民生活为己任。
(3)内容上:① “他的文字仿佛残留于世的碑文”运用比喻手法,“见证了老北京的人间喜剧”运用了拟人手法,这两句说明老舍的文字记录了时代的变迁,记录了底层百姓的悲欢离合。“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里了”说明老舍的文学创作来自普通百姓的生活,对生活加工、提炼之后,极富生活韵味地呈现出来,读者可从其作品中发现生活的影子。②“见证了老北京的人间喜剧”该句化用了巴尔扎克的小说《人间喜剧》的标题名在此,将老舍的文学成就与巴尔扎克相媲美,也体现作者对老舍老舍作品的高度评价,对老舍由衷的赞美。
结构上:这一段在结构上起到了升华主题,深化感情的作用,并且照应了文章的标题“大写家”。使结构浑然一体。
(每点2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4)观点一:①困难虽带给老舍心灵上的创伤,但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使他的思想更加深邃,意志品质更加坚定。②苦难成就了老舍。生于寒门,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历经战乱,饱经忧患。正因为此,使他成为广大下层市民中的一员,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下层百姓,看到行行色色色的人物,对生活有真切的体会。为其今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③看到下层百姓的贫瘠,体会到他们的悲辛,激起他对下层百姓的同情,从而在作品中刻画普通百姓。所以他成为了普通百姓的代言人,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观点二:如果老舍生活在一个宽舒的环境中,以其写作上的禀赋,敏锐的捕捉生活的能力,也一定能在文学方面取得骄人的成绩。尤其是在文革中,受到凌辱,精神上的摧残、折磨,他才会自杀。如果在一个宽舒平和的环境中,他的文学成就远不止于此。
(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五、(20分)
13.(3分) B 。
(①背道而驰:是指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指自身的行动与自己的目标相反。②“厘清”的支配对象往往是“关系”、“原则”、“任务”等。“理清”一般用于有条理的事物,比如“理清头绪”、“理清脉络”、“理清思路”等。③倚马可待:靠着即将出征的战马起草文件,可以立等完稿。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