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答案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01-19 21:20:46 整理:一品高考网
莱芜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答案

   莱芜一中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
        语文试题   (2012.12)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3.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剽(piāo)悍    裨(pí)将    多棱(líng)镜   不着(zhuó)边际
B.谂(shěn)知  拂(fó)晓    一溜(liù)烟    相(xiàng)机行事
C.矗(chù)立    角(jué)斗   配给(jǐ)制     公开露(lòu)面
D.说(shuō)服    撷(xié)取   文绉绉(zōu)    装模(mú)作样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萌蘖 震撼 心无旁骛 攻城掠地   B.  幅员 惦量  指手画脚  甘拜下风
C.  影碟 膨胀 胸无城府 锐不可挡   D.  喋血  文身  披沙拣金    形迹可疑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中国名片”。
B.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大使用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和法理依据,义正词严地驳斥了日本代表关于钓鱼岛的谬论,重申了中国的严正立场。
C.个别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玩忽职守,以权谋私,这无异于火中取栗,不但烫手,且玩火者必自焚。
D.在济南老东门美食城你可以品尝到草包包子、孟家扒蹄、黄家烤肉、醉辣龙虾等美食,品类之多,实在是擢发难数。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季羡林先生曾说:“如果翻译的是不需要的垃圾,翻译再多有什么意义?至于‘翻译强国’的标准是什么、怎么定、谁来评?都说不准。”
B.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表示,要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管“两高一资”行业(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消耗型),集中开展钢铁、涉砷行业专项检查,巩固饮用水源保护区集中整治成果。
C. 细细的秋雨——大约是今年的最后一场雨了吧——在窗外静静地飘洒着。
D.“春季高考也玩穿越!”今年的春季高考作文以《回到……》为题,对此,走出考场的考生们互相交流心得:回到童年,回到过去,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凭借95枚金牌,使中国军团在伦敦残奥会上位居奖牌榜第一,继北京残奥会后再创辉煌。
B.9月24日是济南市十八岁成人节,为了培养学生成人意识、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学校团委开展了高三年级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
C.从2011年10月开始,全国工商系统为期9个月开展了打击商标侵权专项行动,立案查处商标侵权案件9万多起。
D.中秋节逐渐变成“月饼节”,这提醒了我们,当物质文明日益发达,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也正在一点点被侵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侵害他人生命权、身体权的新型的暴力行为。就形态而言,它多局限于舆论范围,主要以言语攻击、形象恶搞、隐私披露等形式呈现,并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的不确定性。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网络空间往往聚集着非组织化、陌生化的群体,因此,在多主体参与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一般很难确定具体行为主体。(2)过程的易操作性。随着“复制”、“粘贴”等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任何掌握网络技术的行为主体都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数字化形式实施网络暴力。(3)后果的实在性和难控性。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导致非虚拟性的后果。同时,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网络信息传播极具流动性、扩散性,其影响范围一般难以被人们所掌控。
网络暴力的产生,根源于多种风险的交叠和共振。一方面,在互联网上,既有基于职业、籍贯等联系纽带而形成的地缘、业缘群体,更有基于生活娱乐、资源共享等个体偏好而形成的趣缘群体。他们借助网络交互空间(QQ、Blog等),可以随性发出自己的声音,犹如置身于一个个众声喧嚣的“网络广场”。同时,互联网本身繁杂难辨的海量信息强化了网络受众的风险感知度,加之信息内容的易编辑性以及信息散播的可操控性,网络信息质量往往参差不齐、真伪难辨。
另一方面,当下中国网络暴力的频发,其背后大都潜藏着“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经济社会“重效率而轻公平”的脱序式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加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致使社会情绪不断郁积并涌向网络空间。再加上商业化运作模式的普遍嵌入,催生了数量庞大的“网络推手”,他们以广告收入为经济来源,以“点击为王”作营销规则,通过制造噱头、吸引眼球、积聚声势等进行舆论操控。对他们而言,“网络暴力”往往就是“网络暴利”。
另外,网民群体突出表现出年轻化的特点。青少年由于心理品性尚未成熟,社会辨认和自我控制能力较低,而且,传统中国是个伦理本位的社会,对弱者的同情往往占据社会舆论的制高点;而在青年网民身上,则体现为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侠义情结,他们以“道德审判”为武器,以伸张正义为目标,渴望获得充满认同的“网络回音”,又常常游走在暴力与正义之间。一旦嫉妒、怨恨与公愤等在网络上无序宣泄,网络空间就处于“多数人的暴政”之下。
应对网络暴力,釜底抽薪之策便是通过减少风险交叠频率,以散化风险。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以技术创新规避网络技术风险仍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社会转型风险是网络暴力产生的现实根源,我们应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网民自主参与的多元化治理结构加以应对。                                  (节选自《浙江学刊》2011年第6期,有删改)
6.下列关于“网络暴力”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网络暴力以当事人的人格权益为行为客体,其后果都具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并往往带来实质性损害。
B.随着网络信息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成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数字化形式实施的行为。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