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二中等重点中学协作体2013届高三领航高考预测语文试题答案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01-23 21:34:28 整理:一品高考网
沈阳二中等重点中学协作体2013届高三领航高考预测语文试题答案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
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
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
有饭吃,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不成。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
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
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
门学问。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
还需要吃药,上药店。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
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
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
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
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
(2010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作者认为,“和合”文化是一种健全的心态,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才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中国哲学可以解决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儒讲“拿得起”,道讲“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3分)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仅靠一种学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的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人只有一种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进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只有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四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埜(yě)极谏,不听。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①,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chéng)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朝班大乱。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且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谦袍袖为之尽裂。退出左掖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九月,景帝立。十月敕谦提督各营军马,也先挟上皇破紫荆关直入,窥京师。石亨议敛兵坚壁老之,谦不可,曰:“奈何示弱,使敌益轻我。”亟分遣诸将率师二十二万,列阵九门外,而谦自与石亨率副总兵范广、武兴陈德胜门外,当也先。以部事付侍郎吴宁,悉闭诸城门,身自督战。初,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及见官军严阵待,意稍沮。叛阉喜宁嗾使邀大臣迎驾,索金帛以万万计,复邀谦及王直、胡濙等出议。帝不许,也先气益沮。庚申,敌以万骑来薄,副总兵武兴击寇彰义门,与都督王敬挫其前锋。寇且却,而内官数百骑欲争功,跃马竞前。阵乱,兴被流矢死,寇逐至土城。居民升屋,号呼投砖石击寇,哗声动天。王竑及福寿援至,寇乃却。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知终弗可得志,又闻勤王师且至,恐断其归路,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谦调诸将追击,至关而还。论功,加谦少保,总督军务。谦曰:“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固辞,不允。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