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县二中2013高三4月周考语文试题答案(4)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04-26 13:52:14 整理:一品高考网

近代美国诗人惠特曼曾出版过一本诗集《草叶集》。不独乎惠特曼,只要你静下心来广泛深入地阅读,你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古今中外的不少诗歌大师都曾或多或少地描写过草,草,成为他们作品意蕴系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他们对草的描绘和吟唱仿佛携带了巨大的穿透力和隐蓄的震撼力,从悠远深邃的历史时空向我们走来,一直或深或浅地影响着改变着人们对草的认知态度。如此众多的大家名流专注于对草的爱怜,挥毫于对草的描写,钟情于对草的歌吟,这可能不仅仅是他们的审美心理结构或审美意象系统的构造问题,更重要的尚在于他们都有着对人类社会对大自然予以终极关怀的思想、情怀、魂灵。在这样的精神关怀下,那些只有生活形态意义而没有理论形态意义的草被精神形态沉淀为一种对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启悟意义的象征,而富有了不同程度的精神文化意义,并且长久的珍藏于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处。但是,这一切在当下的很多作品中离散消失了,即或是偶尔有些许对草的描写和吟咏,但这种笔下的草已经没有精神形态的长时积淀与深度过滤,已经远离了人文主义的情怀与文化精神的内核。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因为有了草对春的放送和真心点缀、尽情铺染,我们这个世界才变得具有无限生气和充满活力,让人生发更多的眷念,很难想象,倘若失去了草,它将会变得怎样的荒芜和空寂、颓丧与无望。草的生活是一种有根的生活,草的行走是一种有根的行走。这是草的生命境界,也是人应当追求的生命境界。人的心中怀揣一棵草,世界便会绿意盎然和生命蓬勃;人的魂里种植一株草,生命就有了根的坚实和爱的博大。(选自《山花》2010年第7期,有删改)
16.本文题为“俯身读草”。结合全文,分条概括说明作者从小草身上读出了什么。(6分
答:
17.文章第四段引用了惠特曼等中外大师描写草的事例。请分析说明其作用。(4分)
答:
18.文章最后写道:“人的心中怀揣一棵草,世界便会绿意盎然和生命蓬勃;人的魂里种植一株草,生命就有了根的坚实和爱的博大。”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这句话表情达意的效果,并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7分)
答: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本文以“小草”为线索展开,由日常生活中没有人关心蹊径边的小草,引出作者“俯身”对角落里的小草的观察和思考,并进一步从更广泛深入的层面阐述小草带给自己的感悟,先抑后扬,环环相扣,逐层深入。
B.作者通过对小草的描写和由此引发的感悟,对物态化社会中人和文学作品缺乏“草根意识”和“草根情结”,进行了批评,语气温婉而又犀利。
C.本文第二段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手法,表现了小草给人造成的“视觉冲击和审美触动”,感情真挚,语言有张力,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
D.古人说,“言为心声”。作者对小草“有根的生活”和“有根的行走” 并“让人生发更多的眷念”的感悟,实质上表达了作者渴望“叶落归根” 的强烈愿望,因此小草在文中具有了象征意味。
E.本文让人联想到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者表现出的小草的特点有相似之处。
六、(15分)
20.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这不仅是作者罗森塔尔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疑问,也是给读者提出的问题。请你写一段文字,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要求: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所处环境,要有修辞描写。不少于200字。
七、(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有人这样说:“人生就是打造一件艺术品。”确实如此,谁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完美的,谁都希望自己在别人心中是完美的,而这件艺术品的好坏优劣取决于我们和我们身边的每个人的态度、方法。
以“人就像一件艺术品”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 可以添加副标题;(3) 不少于7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作文备选】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生活不是等着暴风雨过去,而是学会在风雨中跳舞。——《人生箴言》
请以“学会在风雨中跳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②可以添加副标题;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D(考查常见字音的读法。错误的是:A槛jiàn,B即jí,C亘ɡèn)
2.C(考查常见汉字的书写。错误的是:A春寒料峭,B礼尚往来,D山清水秀)
3.B(考查现代汉语实词(含熟语)和虚词的辨析。反串,演员偶尔饰演自己所属行当之外的角色;客串,非专业演员临时参加演出;改弦更张,比喻彻底改变制度、方针、方法等;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向、做法等;况且,表示更进一层;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步的意思。)
4.A(考查语病判断和辨析。B成分残缺,最后加上“的重要举措”;C逻辑错误,双重否定不当;D语序不当,应该是“收集、分析、研判和处置”)
5.D(考查语句的衔接和连贯。根据逻辑顺序排列。特别注意④⑦⑤三句,这三个句子是对第②句的具体阐述,它们的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又具体到抽象,先说文字媒体的转换,再说内容的变化,最后才是品味的提升。)
6.B(考查文学名著的人物和情节识记。A“董卓孙权袁绍之流的小人之奸”错,C睡懒觉的是公冶长;D佩葛蒂的哥哥——一位心地善良的渔民)
7.【答案与解析】B(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A原文是“往往”,不是“都和政治生活有复杂关系”;C不是当事人双方约定的,而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的;D习俗和经济生活往往难分难解,受到特定经济形态的制约)
8.【答案与解析】D(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此项是对中国习俗演变特点的概括,不是具体原因的说明)
9.【答案与解析】A(考查文意理解和分析。中国茶文化体现的是中国传统习俗中有关社会、礼仪和科学方面的学问)
10.D(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病:感到不满,责备)
11.D(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D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A承接连词,就;因果连词,因此,所以。B连词,表顺承关系,就,那么;连词,表转折关系,可是,反而,却。C指示代词,那些;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12.A
13.(1)而所谓写得好的地方,还不能不因为文辞华丽、模仿因袭前人而遗憾,(我)认为是没能完全抛开近代文人的习气的原因。(“恨”、“粉饰蹈袭”、“以为”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朝代有变化,而写文章的方法不延续,每个朝代的文风都按照各自的特点穷极发展、变化,这才是难能可贵的,原本就不能用优劣来评判。(“升降”、“所以”、“原”、“可以”各1分)
(3)至于像他的作品那样,性情质朴,有很多忿怨,诗风刚直自然,没有曲折,这叫做屈原的风格(楚辞的风格),又有什么疑问吗?(“质”、“怼”、“峭急”、“是之谓”各1分)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