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成都石室中学二诊语文试题及答案(3)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7-03-23 16:57:40 整理:一品高考网

P 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大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 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C. 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 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 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8. 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5分)
答:▲
9. 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一带哪些方面的“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5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豫让论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
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丨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呑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
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
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诛不从,再谏之;再诛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
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注]①赵襄子出外,豫让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没有成功。被捕后,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三跃,呼天击之”,然后自杀。②越人视秦人之肥瘠:意思是好像毫无关系的人。越在东南,秦在西北,相距遥远,秦国人的胖或瘦,与越国人毫不相关。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俾身全而主安 俾: 保护
B. 眩世炫俗 眩: 迷惑
C. 而独死于智伯 独: 唯独
D. 伯虽顽冥不灵 冥: 愚昧
11. 下列对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B. 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C. 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D. 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豫让本来是中行氏的部下,后投身智伯为其臣子。中行氏和智伯以不同的态度对待豫让,豫让也以不同的态度予以回报。
B. 豫让因为舍身为主报仇而被视为忠义之士,为人颂扬;但作者认为豫让不能帮助智伯
“销患于未形”,他的处死之道还有不忠的地方。
C. 作者列举了段规、任章的例子,用实例论述了人主既以国士之礼待臣下,臣下就该为人主“扶危于未乱之先”的道理。
D. 文章开头先泛论“士君子立身事主”的要求,第二段中对豫让的言行进行了简短的概括,并提出了作者的初步评价,第三段充分论证了豫让不配“国士”之称,观点独到,评论有分寸,抑扬得体。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5分)
译文:▲
(2) 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5分)
译文:▲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11分)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东坡:地名,在湖北黄冈,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②毂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4.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上片首句直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结果,着意展现了醉而醒、醒而复醉的求醉之举,
表现出诗人非饮酒无以寄情的心境。
B. “归来仿佛三更”句中的“三更”说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仿佛”则形象表现出诗人醉意朦胧、恍恍惚惚的情态。
C. 上片后三句以夜为背景,通过鼻息声、敲门声和江声三种声音的巧妙对比,突出了夜的静谧和诗人渐复平静后的超然了悟。
D. 下片前两句写出了作者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总免不了劳苦奔波,从而达不到真正的物我两忘的境界,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感伤。
E.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两句写诗人希望自己在余生里能像眼前江面上飘逝的小舟一般,不被世事萦怀,而在自然之中获得精神解脱。
15. 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上下片均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来并作简要分析。(6分)
答:▲
(三) 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以幼子雨夜难眠的情景来表现生活艰辛的诗句是:(2)《离骚》中作者以荷叶莲花为服饰,表明自己品行高洁的诗句是_
(3) 韩愈在《师说》篇首即给“师者”的职能作用作出明确界定的一句是 。
第丨丨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