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口诀 方法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8-04-03 16:04:24 整理:一品高考网
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 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 键,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方便。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摸 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
文言文断句口诀 方法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 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 “云”、 “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 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 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文段休问长与短

学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 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 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 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 过也不行。 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 首先要通读全文, 反复钻研, 俗话说 “书 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 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比如北京卷的试题,我们经过通读, 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 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 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 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 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联系全文前后看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 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 的方法。 比如今年北京卷的让我们给画线句子断句, 也就暗示了画线部分前后可以断开, 这就为我们理解文段内容和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 (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 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比如学生在做北京卷文言文断句题时,①②句得分极低,这主 要是受“胡人”、“归人”的干扰,其实只要联系下文的“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 髀人皆吊之其父曰”就很容易了——画线部分后面应断开, “其父曰”前面也应该点断, 所以“人皆吊之”应该断在一起,再看①②句中的“人皆吊之”“人皆贺之”,形式与 之相同,而且都是写人们的看法,所以断句时就不会出错了。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紧紧抓住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 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 说的内容。如北京卷中的多次出现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常用虚词是标志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 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 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 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 .. 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 “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 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 . .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 . . . . . 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 . . . . .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 . .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 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 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 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 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特殊句式掌握住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 何” (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 (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抑亦……” (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 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 (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