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慈溪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试卷(5)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11-16 11:55:45 整理:一品高考网

要求:可根据上述材料中一点或几点确立立意。题目可用原题或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讲述见闻、述说体会、阐发道理;也可以发挥想象,运用虚构进行文学写作,如微型小说、独幕剧、小品、电影文学脚本等。不少于800字。
 
 
慈溪市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测试
语文试题卷参考答案
1.D. A.刹(chà)那  B.挟(xié)制  囿(yòu)于成见  C. 风流倜傥(tǎng) 
2.B.A.告罄  绊脚石   C.名门望族   D.不费吹灰之力
3.D(A侧目: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B“扶植”有培植之意,此处应用“扶持”,侧重于帮助、支持。C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结局问题,此处应用“雪上加霜”)
4.B(A项句式杂糅,应为“有……危险”或“会遭到破坏”;C项成分残缺。“培养”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的习惯;D项“不但”应放在“给国家”前)
6. 如果我处在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我也一定会感到非常孤独。但抱怨肯定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会主动和同学交往。也许很快我就会拥有更多的谈得来的朋友。能体现出自己明白同学说这番话的原因是感到孤独(2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2分)
7(1)一个妇女拿着一只掉了跟的高跟鞋正在要求服务商修理,(1分)而商家虽立着“售后服务”的牌子,却悠闲地抽烟、喝茶,他知道鞋坏了的客户根本到不了他那里,原因是梯子坏了。 (2分)
(2)讽刺商家作了承诺却有意阻断兑现承诺的通道,欺骗顾客的现象。(2分,无“违背承诺”仅答“欺骗顾客”得1分)
8.D  
9.C 
10.使表现强烈,干净利落而又形象饱满,并体现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11.(3分)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由于地位的差距造成精神的隔阂(或一些领导干部已蜕变成了“官”,他们的思想感情已经变了质。或干部群众之间已形成了可怕的鸿沟)所答符合作品实际即给分。
12.表现两人的自然融洽平等相处;(1分)同后来的漠然形成对照。(2分)
13. ⑴出于对官位的畏惧。(2分)⑵这种想法是真实的(1分),“弥勒”暂时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地位;这种想法同当时的气氛相合拍(2分)
14.(每句各2分)⑴三个“他的”表现“济公”对“弥勒”的感情,他已把“弥勒”看成很投缘的朋友,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⑵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随着“弥勒”穿戴完毕,他的思想、感情迅速发生了变化,同前面判若两人。
15.(5分)D  E(A本文揭示的问题令人深思,“整体特点诙谐幽默、戏剧性效果”错。B“情节曲折、个性鲜明”不当。C“洗澡”时的对话没有体现不同身份,选对1个得3分,2个得5分)
16.D。(榜:在匾额上题字)
17. A(A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B①介词,用来;②介词,把。C ①连词,就;②连词,表转折,却。D ①语气词,相当于“啊”;② 语气词,相当于“吧”。)
18. C(A中分别说古来圣贤的伟大、不朽和世上一种所谓韩愈“不眷恋于潮”的观点。B中分别说历史功绩和驳斥所谓韩愈“不眷恋于潮”的观点。D中分别说“浩然之气的作用和成败得失的表现。”)
19. B(谈论天道人事区别的是作者)
20. (1)他的文章使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振兴,他对儒道的宣扬,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重点词:起、济、溺)
(2) 能够在潮州老百姓中取得信任,百代都享受庙堂祭祀,却不能使自身在朝廷上有一天的平安。(“信”“庙食”各1分,两个状语后置各1分)
21. “努”,用力伸出、用力冒出的意思。(1分)一“努”字,把桑芽写活了,精细地刻画出“桑芽”在春风中正在缓慢生长的动态(1分),给画面增加了艺术情趣。(1分)诗人把“桑芽”比喻成“青鸦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的颜色和形状。(1分)
22. ①诗人通过采桑女子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1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1分)②由于春寒,导致桑叶二月才吐芽儿,蚕事比往年推迟,而里胥却催她交新丝,揭露了苛政带给人民的痛苦。(1分)清晨采桑、挽长条而哭的描写,则可看出诗人对采桑女的同情。(1分)
23.君子考虑问题,不应该越出职位的范围。(1分)共通点:都强调各司其职,恪尽职守。(1分)
24.孔子提出的“位”指职守,强调各有权限,各守本分(或“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蕴含的另一层意思是“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强调恪尽职责。)(1分)“知其不可而为之”则强调“仕”的担当,体现高度的社会责任感(1分),两者的偶强调做好分内的事,所以并不矛盾。(1分)
25.(1)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 丰草绿缛而争茂。木遭之而叶脱
    (4)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5)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