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效实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试卷(3)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3-11-18 07:34:12 整理:一品高考网

12.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4分)
                                        ▲                                   
13.结合故事,分析概括“爷爷”的性格特点。(6分)
                                        ▲                                    
14.小说标题是“爷爷的毡靴”,如果以“我的爷爷”为标题,你觉得是否合适?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6分)
                                        ▲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
释①秘演诗集序
欧阳修
  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
  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胠②其橐,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注】①释:僧人,和尚。②胠:打开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廓然有大志       廓:心胸开阔,旷达
B.庶几狎而得之     狎:亲近而态度随和
C.二人欢然无所间   间:隔阂,嫌隙
D.以适天下之乐     适:适应,适宜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往往伏而不出         其疾病而死
B.然喜为歌诗以自娱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东之济、郓           燕、赵之收藏
D.遂欲往游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7.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构思独特,写的对象是秘演,但处处以另一男子石曼卿作陪衬,石曼卿对秘演诗的称颂,他的死使秘演感到痛苦等细节,都写出了两人深挚的交情。
B.本文对人物形象的描摹生动传神,两个“胸中浩然”“廓然有大志”的男子,都嗜酒,但秘演醉后乐在放浪形骸的嬉戏,石曼卿醉后乐在兴会淋漓的歌吟。
C.本文立意高远,通过对秘演、石曼卿均是气节高远的奇男子,却“隐”于草野这一事实的叙述,尖锐地指出了一个压抑和埋没人才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D.本文感情真挚,作者虽然已步入仕途,却仍求贤若渴,对以秘演和石曼卿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笔端没有流有歌颂之意,但更多的是感叹惋惜之情。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4分)
                                        ▲                                    
(2)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3分)
                                        ▲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0-21题。(7分)
宗之家初序潇湘图①
[金]吴激②
江南春水碧如酒,客子往来船是家。
忽见画图疑是梦,而今鞍马老风沙。
[注]①宗之:金人杨伯渊,字宗之,累官山东东路转运使。初序:古代建筑中,隔开正堂东西夹室的墙,即东西厢。潇湘:在今湖南。②吴激:金代作家、书画家。北宋末年,奉命使金,金不遣返,屈节仕金。
20.透过诗句,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3分)
                                        ▲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