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一中2014届高三下学期回头考历史试题试卷(3)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4-02-20 14:37:07 整理:一品高考网

  材料三
      有应时之人物,有先时之人物……应时之人物,时势所造之英雄也,先时之人物,造时势之英雄也。                     ——梁启超
(1).依据材料一指出列宁力主签订的条约名称及其性质,并分析该条约签订的主要背景。(8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李鸿章“爱国性”的具体事件名称;并分析李鸿章爱国不成反而“卖国”的主要原因。(8分)
(3).若依据梁启超的人物评价标准,指出李鸿章、列宁的不同历史定位(2分),并结合时势分析其主要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 B B C B C B C D A C A A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D A C C C D A B C B B C
 
38. 
孙中山认为贫富差距问题不可忽略,必须防患于未然。因为现在一旦忽略,日后不可收拾。梁启超认为当前中国应首先鼓励资本主义发展。因为没有经济的增长,过早地追求公平,将无力抵御外国资本的入侵。
  1. (1)
  2. (2) 孙中山和梁启超的社会经济理念不同,孙中山吸取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教训,看到资本主义发展伴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从民本主义的角度出发希望中国能够避免这种这种现象;梁启超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出发,看到西方资本侵略的威胁,希望能增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力量。
从阶级立场上来看,孙中山代表了中下层资产阶级的利益,梁启超代表了资产阶级精英的主张。
  1. (3)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一方面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保障分配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另一方面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利用市场等调节手段鼓励先进.促进效率,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解析:本题围绕着“增长和公平”的主题,提供了孙中山和梁启超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孙中山认为中国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应同时防范贫富分化问题,;梁启超则认为中国先应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只有积累足够的资本,才能抵御外国资本的入侵,所以不能急于均贫富。设问(1)需要从材料一中概括出两人的主要观点。设问(2)需要结合材料二中提到的“社会经济理念”.“内外生存危机”从当时孙.梁二人的基本立场,所关注的角度出发,分析其提出观点的理由。孙中山关注中下层,重民生,所以。希望避免西方覆辙;梁启超看到的是国际社会中的激烈竞争,从民族整体的利益出发希望通过做大做强本国资本家抵御外国侵略。设问(3)主要考察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对增长和公平问题的处理,结合材料中所提到的一方面重视效率,一方面坚持共同富裕,做到效率与公平的兼顾。
39.(1)《布列斯特和约》。为了保存十月革命成果不得不签订的屈辱的条约。
俄国十月革命后,广大人民群众苦于一战战火,反对战争,要求和平。苏俄红军在成立之中,没有军事实力。苏俄政权不巩固。(8分)
(2)洋务运动。发起洋务运动主要为了维护清政府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而且,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采取避战自保的政策,是中国战败的一个原因。(8分)
(3)李鸿章是应时之人物,列宁是先时之人物。(2分)李鸿章的时代,资本主义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纷纷建立,但李鸿章顽固维护落后的封建制度;列宁的时代,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帝国主义,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列宁创立了列宁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首先创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8分)
解析:历史人物很复杂,但是不能不评价。本题通过从应时与先时的标准,分析李鸿章与列宁,尽管都签订了屈辱的条约,但是由于不同的时势与作用,李鸿章与列宁也获得了不同的历史地位。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