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无高考满分作文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1-02-10 12:32:18 整理:一品高考网

2010年上海无高考满分作文(一)

6月16晚,2010年上海高考语文阅卷工作结束。记者获悉,和去年一样,2010年仍未出现满分作文;另外,2010年阅卷继续坚持“不预设主题”的原则,不少具有独特见解并有说服力的作文,一样也得到高分。

  有见解不必围绕“核心思想”

  据悉,2010年作文阅卷继续坚持“不预设主题”的原则,无论考生从作文题材料当中选择哪个角度,只要言之有理就行,也就是说只要考生作文不是非常严重的“偏题、跑题”,阅卷老师就不会“痛下杀手”,打出低分。即使考生没有从材料的“核心思想”出发去剖析问题,但只要有自己独特见解,并且议论时有说服力,一样也能得到高分。另外,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界限并不很大,有考生担心自己写成话题作文而失分,阅卷老师表示,作文写法并不固定,这一点并非评分依据,考生无须过多担心。

  高考作文区分度较好

  2010年高考作文的整体水平和往年相比,作文的区分度相对较好。在2010年高考批改前,一些阅卷老师批改了一批样卷,对优秀作文、中等作文、一般作文进行准确定位,便于各位阅卷教师做参考。

  和往年高考作文相比较,2010年高考作文的材料难度不大,一些考生看到比较容易的材料、自己熟悉的材料,匆匆动笔,在审题中缺少严谨的推敲。高考作文阅卷前,所有阅卷老师就看到2010年高考作文的两篇样卷《卡梅隆的智慧》和《鱼!鱼!》,这两篇作文的视角独特、立意新颖,对试题材料分析后引向思辨层面,对素材的开掘深度受到阅卷老师的赞赏。

  和往年阅卷不同的是,2010年高考作文的阅卷,不会看学生写什么题材,而是看学生如何写。有关人士指出,2010年高考作文中,出现的优秀作文、中等作文和一般作文的分布比较均衡。

  写世博会的作文鲜有佳作

  “2010年高考作文的一大特点就是,考生选材涉及面比较广,绝大多数同学对材料的核心内容抓得比较准,且能和生活相结合,针砭时下社会中浮躁、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现象。”一位阅卷老师分析说,比较常规的是不少同学写到环境保护、关注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等,“大约20篇作文中就有一篇写到上海世博会,但总体感觉很少有出彩的佳作。”

  “伪娘”、凤姐也入作文

  在这位阅卷老师看来,通过材料,大部分考生都能做到对自然和人的关系进行反思,如果人类一味对自然进行无止境索取,最终影响到的是人类自身的长远发展。“但也有部分考生能从中转换视角,甚至上升到个人精神追求和人格完善等。”阅卷老师分析说,例如有的学生写到时下社会浮躁的教育理念,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出名要趁早等现象。还有的学生写到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张悟本事件,时下流行的相亲节目中的“拜金女”马诺、“伪娘”、凤姐等,都反映的是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或收视率等,无视整个社会的道德价值,甚至是道德底线的沦丧,折射了社会形态的畸形发展。

  “我们很可喜地看到,90后孩子的视角比老师们想象中的要开放得多,关注社会现实,有自己独特的思考。”阅卷老师表示,不少考生都显示出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从材料中反观转型期社会的形态和心态,甚至是一些敏感话题都有所触及,这充分说明“90后”的孩子是关心生活,思考生活的。
 

 

2009高考满分作文佳作点评上海卷:和谐的统一

上海考生

  去黄山旅游前,总会对那怪峰孤松遐想万千,待到我亲眼见识到了,不免心潮澎湃,大呼壮丽——那孤松,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那危峰,亦崎岖险峻,有欲倾之势。两个个体本身都算不得美,却在相融中构造出了清雅高绝的图景!

  一些个体,他们本身或许各有特点,略有不足;但它们未曾勾心斗角过,未曾针锋相对过,在如斯的统一中,倘若你以总体之角度观之,竟是别样和谐。走下黄山,我不禁陷入了思考。

  是的,如果你只求个体的方正,那么最终所得可能仅仅只是一潭死水,茫然而无趣。君不见明、清王朝盛行的八股文吗?八股文根本不讲求相融,不讲求文章总体的韵味,它只求圣人之说,只求体制规范。每一字的方方正正,这种只偏安一隅的排他性,最终让文字失去了它原有的重量与美感,更让明、清王朝裹足不前。

  我想,真正的大美绝不应该如此!它应当是支点的寻觅,是元素的交融,是单一的颠覆,更是和谐的统一。

  个体的波澜不惊,甚至旁逸斜出,却能在同一后成就整体的云蒸霞蔚,别样风采。郑板桥先生曾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他也正是这样诠释自己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成就了和谐的统一,成就了“板桥体”的艺术高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以前读何立伟先生的《日月盐水豆》一文,不禁为他文章中的文白兼用所叹服。文言,精巧而意赅;白话,又不失抒情之美。也许仅取一者,会令文章或大腹便便;或词肥意瘠;但两者的兼用却令整篇文章彰显了别样的韵致。

  非独文学如此,荣格说:“文化最终沉淀在人格上。”我想,我们的内心中或许也要依靠无数不调和因素的融合,才能更为饱满。“我的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这是诗人萨松的诗句。猛虎不免生猛,蔷薇过于柔和,调和两者特点,便是丰满而浪漫的人性啊!就像李易安,既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女儿情态;亦有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气贯长虹。她的人格,非婉约、非雄健,而是两者兼具的浪漫,足令人怀想千年!

  道与万物参,万物的和谐统一方造就世间大美。回首,我再看向那株遒劲的孤松,再看向那面绝然的峭壁,在夕阳下它们长久地融为一体,错落有致。我释然。

  佳作点评: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化小品散文。作者在文章开头采用了比兴手法,没有从材料本身直接谈起,而是通过游览黄山的经历——“对那怪峰孤松遐想”,来说明道理。但是,从主体部分来看,文章这样写的用意还是紧紧围绕材料中“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这句话来提炼感点,生发开去议论的。这就是本文中作者要发表的见解:个体的旁逸斜出,统一在整体中而显出和谐的美。

  文章选择的题材丰富多彩,说明作者善于联想,同时也表明作者厚实的文化积淀。例如,从描述黄山孤松怪石那清雅高绝的图景而构成黄山的大美,想到只求体制规范在整体上却毫无生气的“八股文”,字里行间隐含了批判那“裹足不前”的“八股文”的弊端;又联想到何立伟先生的《日月盐水豆》一文,对比鲜明;再就是从独树一帜的“板桥体”,联想到“猛虎细嗅蔷薇”和李清照诗词中的创新与不同的风格。语言优美,读来琅琅上口。(朱庆和)

 

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