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阅读答案

网址:www.gaokw.com 时间::2016-10-23 18:20:01 整理:高考网
训诂学是传统“小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汉字是表意文字,古文经学家是利用汉字的字形来证实经典的意义,从而还原历史,解读经意。这就产生了将汉字形音义统一而整理典藉的“小学”。隋唐时期文化尊汉代,将“小学”明确分为文字(形)、音韵(音)、训话(义)三门。因为它以解读经典为宗旨,所以训诂学是三者的出发点,又是三者的落脚点。东汉许慎尽20年之力,作了一部《说文解字》,系统总结了汉字的表意特点.把文字和经典具体结合,也把文字训话学引向科学。
训诂学是解读经典的工具,它有三个基本方法:第一个是以形索义,也就是利用汉字的表意性来解释古代典籍。例如,我们常常称胸无点墨、文化素养不足的人为“郁朴之人”,怎么解释?“郁”是“梢”的假借字,“栯”从“木”,是一种软核的野果,“朴”从“木”,是没有加工的树干。两者都加工不够,内涵不足。所以《论街•量知》说“物实无中核者谓之郁,无刀斧之祈者谓之朴。文吏不学,世之教无核也。郁朴之人,孰与程哉”,就是要求官员需要学识,需要文化素养。第二个是因声求义,也就是弄清古音,才能准确理解古义。清朝大学问家戴震说“故训声音,相为表里”,王念孙说“训话之旨,本于声音”,都是说有时候了解古音,才能了解古义。例如,《论语》里讲了一个子路和孔于一起出行遇到悠者的故事。隐者“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这里“食”应当读“si”,“见”应当读“xian”,都应当读去声。因为这两个词都有“使动”的意思。“食之”是“请他吃”,“见其二子”是”让(子路)见他的两个儿子”。第三个是因义证义。是利用汉语词义的系统性和引申规律来确证一个意义。训诂学有本义之说,从汉字字形上能够看出的意义是本义,很多引申义都是从本义联想出未的。例如:“发”的繁体字写作“發”,从“弓”,说明它和射箭有关,射箭叫“发矢”。今天“发射”这个词还存在,还用“发”做量词,都跟
它的本义“射箭”有关。这三个方法合在一起,就是“形音义互求”。训诂学还有很多小的方法,都涵盖在这个总的方法之下。
训诂学的材料有很多,主要是对古书意义的解读材料,一般分为随文释义(就是典籍白文下面的注和疏)、古代“小学”专书(字书如《说文解字》《玉篇》等,韵书如《广韵》《集韵》等,义典如《尔雅》《释名》等)和文史考据资料。
中国典籍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在没有印刷术的时候,书籍都是一卷、一本传抄的,整理起来没有科学的办法是不能得其真的,形音义各自都有发展,还存在方言分歧,读典籍会遇到很多问题。文字和音韵各自也有自己的难度,但训诂学离了这两门不完整。除此之外,还要懂得目录学、校勘学等文献学的知识和操作方法。三种训诂材料都有丰富的内容,问题也很多,要一步一步梳理。训诂学的难度还在于几千年的训诂材料缺乏通论,古人不事空谈,讲具体材料多,说理论规律大都融在材料之中,需要发掘、解俗,才能传授。所以,训诂学重在积累和基本功。
本文标签:训诂学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