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僧绍,字承烈,平原鬲人也(南齐书)阅读答案附翻译(2)

网址:www.gaokw.com 时间::2016-01-19 11:50:41 整理:高考网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
B、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
C、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
D、僧绍长兄僧胤/能玄言/宋世为冀州刺史/弟僧暠/亦好学/宋孝武见之/迎颂其名/时人以为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僧绍出生于平原郡,有很高的儒学修养。最初,他在长广郡一带聚徒讲学,后来淮北四州沦于北魏,他随家族南下。
B、齐高帝认为明僧绍立志高远,心性酷爱纯朴,幽静贞节的操守,下诏书表示要加以褒奖并授予官职,但是明僧绍借口有病而不肯就职。
C、明僧绍跟随弟弟明庆符住在江乘摄山时,听闻佛教教徒释僧远有高尚的风范品德,于是前往定林寺拜访,齐太祖因此得以与明僧绍见面。
D、齐太祖在做太傅之时,就曾经以旌旗币帛这样的征聘大礼去聘请明僧绍,后来赠送给他一支竹根如意,一顶笋箨冠。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僧绍宋元嘉中再举秀才,明经有儒术。永光中,镇北府辟功曹,并不就。(5分)
(2)僧绍曰:山薮之人,正当凿坏以遁。若辞不获命,便当依戴公故事耳。(5分)
答案:
9. 【答案】C

【解析】相:偏指一方,“他”

【考点】考查内容: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能力

考查能力:理解B

应试策略及技巧:在理解文言实词词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10. 【答案】A:介词,用

【解析】B、与:动词,给/动词,结交,亲附;C、之:动词,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考点】考查内容:考查对文言虚词以、与、之、而词义的理解能力

考查能力:理解B

应试策略及技巧:熟练掌握《考试大纲》中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注意虚词在句中的位置,结合语境理解。

11. 【答案】D

【考点】考查内容:文言文断句

考查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

应试策略及技巧: 1、通读文段明大意,抓住要点。(什么人,什么事,结果是什么?);1、实词、句法多联系;3、借助虚词定首位;4、句式、活用要明确;5、文史知识不容忽视。

12. 【答案】C

【解析】齐太祖并没有跟明僧绍见面,原文是“太祖欲出寺见之”。

【考点】考查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考查能力:分析综合能力C

应试策略及技巧:注意“张冠李戴”和“曲解文义”的干扰。

13.(10分)

(1)(5分)【答案】宋元嘉年间明僧绍两次被举荐为秀才,通晓经义,儒学造诣很深。宋永光年间,镇北府征召他为功曹,他一概不就职。
(再:两次;明经:通晓经义;辟:征召;并:副词,全、一概;每点1分,语句通顺1分)
(2)(5分)【答案】明僧绍说:“山野之人,正应当凿墙挖洞来躲避。假如推辞得不到同意,就应当依照以前戴公的先例行事了。”(山薮:山深林密的地方,山薮之人即为山野之人;凿坏以遁:凿墙挖洞以躲避,也指隐居不仕;若辞不获命:假如推辞得不到同意;故事:先例。每点1分。句子通顺1分)

【考点】考查能力::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考查能力:理解及语言表达B

应试策略及技巧:应以直译为主信”“达”“雅”,注意掌握文言文

翻译的六字诀:留、删、增、调、补、换。单音词对应译为双音词,注意古今异义的现象。切记语句通顺。

附参考译文:

明僧绍字承烈,平原郡鬲县人。祖父名玩,为州治中。父亲名略,为给事中。

宋元嘉年间明僧绍两次举为秀才,通晓经义,儒学造诣很深。宋永光年间,镇北府征召他为功曹,一概不就职。隐居在长广郡的崂山,聚徒讲学。淮北陷落于敌手之后才南渡长江。宋明帝泰始六年,征他为通直郎,不肯就任。
本文标签:明僧绍,字承烈,南齐书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