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一中2015级高三9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4-09-18 13:45:18 整理:一品高考网
铜梁一中高2015级高三9月考试题
语文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选出下列选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精粹      联袂(mèi)      食不裹腹       无耻谰(lán)言
B.元宵      伛偻(lóu)       原物毕还       游目骋(chěng)怀
C.观摩      倔强(juè)      水乳交融        沐猴而冠(guān)
D.余暇      孱(chán)弱     呕心沥血       徇私舞弊(xùn)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耸人听闻的昆明暴恐案让世人震惊,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士无不强烈谴责这群暴徒的恶
劣行径。
B.黄果树大瀑布不愧为5A景区,还没见到瀑布,就听见传来阵阵瓦釜雷鸣般的响声。
C.人生其实也是一场本心和欲望的厮杀,熙来攘往之间,有人清净退守,寻其归宿;有人得
陇望蜀,不断奢求。
D.望着那悠远的夜空中闪烁的群星,他又回想起那有趣的童年,回想起小时候妈妈讲给他的
许多动人的故事。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强调的是人应当为道义而活着,突显的是人的道德
价值。
B.家训、家规、家教传承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这种历史的沉淀和传承是无言的教育,
也是一种无声的力量。
C.记忆是一个很难捉摸的东西:有些强迫记忆,急时用,不是丢三落四,就是“千呼万唤”
不出来,有的却是另一种情况,一句偶发的戏语,竟变成“永不消失的电波”。
D.最近网络“文言神翻译”风潮引发热议,是古典文化回归?还是纯粹的网友文言游戏?众人
对这股“最炫文言风”褒贬不一。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专家认为,如果全国实行统一的药品编码,就可以建立药品信息系统及用计算机对种类繁
多的药品进行科学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B.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氢化植物油中的反式脂肪酸对于人体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反而会增多心
血管等疾病的风险。
C.尽管中国奶业屡陷信任危机,但在越来越多消费者重视奶制品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情况下,
市场需求仍旧呈现扩大趋势。 
D.本田汽车社长福井威夫认为欧洲是汽车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对品质要求最为严格的市场,
品质能否得到欧洲顾客的认可是出口事业的保障。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考察民俗节日中秋节的内核,团圆、平等、诗意都成为其重要内涵,而团圆又是最为核心的内涵。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说到当时的中秋节,家家户户“安排家宴,团圆子女”。
明代田汝城也说:中秋日,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同时代刘侗则云:“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这些记载都揭示出中秋团圆的主题。中华民族一向有追求和谐圆满的人生理想,而中秋节的形成正满足了人民的这一愿望。
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已经成为普遍趋势,人口流动频繁,很多人长期离家在外,漂泊成为了一种常态。因此我们更应注重节庆的社会调节功能。由于现在的国定节期只有一天,纯粹意义上的回家团圆很难做到,因而注重中秋团圆内涵中的“家园感”就显得特别重要。李白诗云:“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人生漂泊本属无奈,但“家园感”却能让人们融入此时此地的群体之中,获得一种归属感。因此,如乡镇街道乃至文化馆以及社区业委会等民间组织,都可以做一些民间文化和公共文化的建设工作,以消除邻里之间的隔阂,建立温馨的社区文化和宜居环境。
贯穿中秋文化的另一核心内涵,则是平等的观念。宋人金盈之《醉翁谈录》记载当时京师赏月:“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这就完全摆脱了古代祭月礼的贵族性和某些节目的小众特点,成为全民平等欢乐的节日。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与人平等、阶层与阶层平等成为社会的普世价值,但毋庸讳言,我们现在的社会各阶层之间、集团之间依然有着诸多壁垒需要消除。对此,政府相关部门、学校社区都可以举办相关活动。但所有的行为举措,都应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即群体的参与。只有群体参与其中,才能产生平等的氛围。所以文艺活动的方式可采取参与者自主互动,无需预设表演者和观众,人人都是表演者,形式则宜多样化。
还值得一提的是,诗情画意也是中秋的内涵。中国的传统节日,贯穿着中国人的时间意识,体现着自然和生命的节律,代表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活理想,所以向来不乏诗情画意,其中尤以中秋为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词句,既代表着古人对人生的达观态度,又寄托着他们对人生的美好期待。而“但愿团圆三十秋,不计东西与南北”等,则通过对人类共通情感的抒发,起到心灵抚慰的效果。诚如林语堂所言,“诗教给中国人一种旷达的人生观,一种慈悲的意识,一种丰富的爱好自然的态度和艺术的忍受性”。因此,在中秋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当下的人们理应放下手中的工作,放松身心,试着体验诗意栖居的美好。
当今全社会都在讨论中华文化的复兴问题,文化重建就是其中一题。从中秋等具有生命力且又历史悠久的节日入手进行文化建设,应该是一条见效较快的途径。
(节选自黄意明秦惠兰《文化建设从节日入手》)
5.下列不属于当下要注重中秋“家园感”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城市化成为普遍趋势,流动人口增多。
B.当今很多人长期漂泊,中秋节难以回家团圆。
C.人们融入群体、获得归属感的需要。
D.民间文化和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的需要。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历史上,在中秋节置办家宴、互赠月饼、女子返回夫家,均寄寓团圆之意。
B.古代的祭月礼和其他一些节目,体现了一定的阶级性,与普通百姓无甚关系。
C.群体参与是营造节日平等氛围的关键,人人是观众也是演员。
D.中秋体现了国人对自然和生命的节律的认识,并一直含有诗情画意。
7.结合文意,概括三点重建中秋文化的重要意义,并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李之芳,字邺园,山东武定人。顺治四年进士,授金华府推官。卓异,擢刑部主事。康熙十二年,以兵部侍郎总督浙江军务。会吴三桂反,十三年,奏请复标兵原额,督习枪炮。疏甫上,耿精忠亦叛,遣其将曾养性、白显忠、马九玉数道窥浙,浙大震。之芳檄诸将扼仙霞关,调总兵李荣率副将分道御寇。时上命都统赖塔率师入浙,五月,偕赖塔率满洲兵千、绿旗兵二千、乡勇五百,进驻衢州。众皆谓会城重地,不宣轻委。之芳曰:“不然。衢踞上游,无衢,是无浙也。今日之事,义无反顾。”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