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福州一中5月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2)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5-05-23 14:15:43 整理:一品高考网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6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官渡战败后,袁绍又卷土重来。程昱向曹操献十面埋伏之计:曹军退军河上,伏兵十队,诱袁绍追至河上,曹军背水死战,必将取胜。曹操从其计,袁绍大败,退回冀州。(《三国演义》)
B.镇守海门等处总制周琼来信,为其子向贾政求亲。贾政觉得其子跟探春不太相配,但贾母、王夫人商定后答应探春远嫁周琼之子,贾政只得应允。得知消息后,探春又气又笑又伤心,赵姨娘也有些难过,宝玉心内更是悲伤。(《红楼梦》)
C.费小胡子发电报给吴荪甫,说镇上同时倒闭了十来家商铺,老板在逃,亏欠各处庄款,总计有三十万之多,吴荪甫开在镇上的钱庄受这拖累,岌岌可危,请求立即拨款救济。吴荪甫拟的回电是:“无款可拨,相机办理!”(《子夜》)
D.高老太爷一病不起,陈姨太、克安、克定和觉新等人都很着急,到处求医问药,可是医药并没多大的效力,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拜菩萨、祭天和请端公来捉鬼,但高老太爷的病并没见好。(《家》)
E.发财后的查理搭船返回法国,在船上,他认识了贵族奥勃里翁侯爵,侯爵的女儿国色天香,查理一见倾心,于是和侯爵的女儿订了终身。然后写信告知欧也妮,欧也妮很伤心。(《欧也妮·葛朗台》)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
②孟子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
(1)请概括孔孟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2)孔孟有什么不同的主张?请简析。(4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教材要让学生乐在其中
戴志勇
日前,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透露,新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正在修订。在他任社长的语文出版社修订的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比重大概增加到百分之四十五以上,新修订的篇目调整大概有百分之六七十的样子”。
这是篇幅巨大的修订。古诗文的增加,契合当下传统文化复兴的热潮,目的当是通过古诗文,让学生领略汉语的美感与内蕴的智慧,滋养学习者的心性。
其它调整的篇目不得而知,但既然王旭明先生尖锐地指出过“语文教材有一半都是不该学的东西”、“确实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许多问题”,想必该社的修订,是大幅增加了“该学”的好内容。
什么样的语文教材是好教材?很简单,能开启学生大脑、打动学生心灵的。
价值取向再“正确”,却编写得假大空的文章;意义再深远,却味同嚼蜡的文章;主题再重大,却逻辑不能自洽,对增强学生说理能力毫无助益的文章……肯定都不是好文章。
不过,教材诚可贵,教法价更高。的确也有少数老师,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比如,讲美国总统林肯的文章《鞋匠的儿子》,基本事实有误,有语文老师就可以通过增加一篇“我接受了《纽约客》的核查”的补充材料,使学生了解“事实核查”是怎么回事,随即活学活用对课文进行“核查”。有问题的课文,反倒成了极好的“标本”。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权威”的课文内容被当场“推翻”,学生内心能不结结实实实被冲击?学生独立求索的精神,能不当下觉醒生长?
可惜这样的老师总是少数。当前的公立教育体系与就近入学安排,教师有事业编制的铁饭碗,大家都有学生教,使得愿意持续提升自己的教师总是少数。语文教材的重要性,就格外突出了。
但是不是古诗文越多越好呢?也不尽然。选择经典当然非常重要,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经典太少。
当然,有的文章再经典,也不一定适合小学生。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就该多读童谣、儿歌、故事等等经典儿童文学,自然延续他们在幼儿园和家庭里的生长节奏。同样是故事,更要求思考力的寓言,放在感受性更强的童话后面,也更合适。
谁说童谣里没藏有丰富的意义,故事里没包含最原生的理性呢?让美好的内容以让孩子乐在其中的方式进入他们的生命,岂非就是教育的真谛?这就要求,教材不仅要经典,是美文,更要契合学生的生命节奏。这些文章,要触碰到他们或幼小或青涩的心弦,使孩子们的内心发生真切的共鸣。
如果教师还是刚开学就从工具性的拼音开始教起,还是只教抽象的简体字却全盘抛弃内涵丰富的汉字源流及文化意蕴,还是只让学生总结段落大意,不求甚解地纯背诵,如何能教好语文?这不是仅仅改变教材可以做到的。
当前国学大热,如果老师不开掘和启发孩子好学乐学的精神,没有“传道”的精神维度,还是只让学生们死记硬背,就会如王阳明所言:“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什么人格教育,理性思维,科学精神,统统难以指望。再多的古诗文,再多的经典,再好的篇目,敌不过一个“小升初”,一根高考指挥棒。
革新教材,改进教法,都是难能可贵的努力。但基础教育的困境,不是某个环节或局部的努力所能解决。一而再再而三的减负令,也不过是把课堂的压力转移到了课外,并不能真正使学生按照生命的节奏自然成长。
中国教育的涅重生之路,究竟在哪里?改革教材之外,尚需更基础的制度变革。比如,设定最基本的法律规范后,完全放开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的办学资格,让更多真懂和真热爱教育的人来办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让心性的实现与兴趣的扩展,而不是高考与分数,成为学习的指挥棒。
《论语》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我们扪心自问:快乐在何处?
(选自《南方周末》)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教材中增加古诗文,符合传统文化复兴热潮,可以让学生领略汉语的美感与内蕴的智慧,滋养学习者的心性。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