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语文高分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6)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4-03-12 10:45:41 整理:一品高考网

  答题模式:(1)看位置(与写作重点相关、相似的内容)(被问对象在写作重点之前,则是为了形象地引出写作重点对象,更利于人们接受;为下文做铺垫;烘托写作对象;被问对象在写作重点之后,则是为了丰富文章的写作内容,深化文章主旨。)(2)看手法(与写作重点相反、相对的内容)(对比、反衬。.突出、强调等手法。)
  例: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4分)
  答: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②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③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例: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4分)
  答: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
  例: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5分)
  答:这样写可以丰富“炉火”的意蕴,“火箱”和“篝火”不仅给人带来温暖,还给人以启示与希望、力量和勇气从而深化了主题,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例:作者题目是张家界,为什么还要写其它地方山的特点?
  答:作者运用对比(或反衬)的手法,鲜明地表现出张家界的山个性十足,既陡且险的特征。
  附: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及文章结构: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结构指文章的布局谋篇,对文章结构的鉴赏也是高考命题的一大热点。其常测试的要点及规律是:
  1、句段的作用
  如果所问的句段位于文章的前面,那一般要回答:
  (1)总领全文;
  (2)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
  (3)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4)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如果所问的句段在文章的中间,那就要回答:
  (1)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前后呼应。
  2、结尾作用:
  如果问文中结尾的作用,那一般要回答:
  (1)升华感情;
  (2)深化主题;
  (3)总结上文;
  (4)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5)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和。
  (6)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3、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在文章中体现事物发展的连贯性的一种结构手段。如果问过渡或照应的作用,可回答: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
  4、文章题目:
  如果问文章题目好在哪里,那就应写上: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在回答有关结构鉴赏题的过程中,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因为这两方面都是极为重要的踩分点。
  4.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做题时要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或请简要分析文中主人公的性格。)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5.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提问方式:本文阐发的主旨是什么?/联系全文,概括文章的中心。
  答题模式: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抒发了作者……情感。
  A、 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一品高考资源网http://www.gaokw.com/ziyuan/
  6.探究(评价)及个人观点(该题型为开放性试题,但答题时也要注意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提问方式:结合文章,简要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答题方法: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答题模式:(1)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2)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3)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