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浙江嘉兴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2)

来源:嘉兴一中 发布时间:2014-11-15 22:48:50 整理:一品高考网

A.使人听此凋朱颜                           B.问君西游何时还
C.艰难苦恨繁双鬓                           D.商人重利轻别离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原创)
A.整顿衣裳起敛容                        B.暮去朝颜色故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2. 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原创)
例句: 龟玉毁于椟中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D.使快弹数曲
1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原创)      
A.《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在这部文集中,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倡“礼治”。《季氏将伐颛臾》记述孔子坚守大义,说明季氏不可伐颛臾的道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礼治”的主张。
B.《寡人之于国也》在说理中采用了“欲擒故纵”的论辩手法,孟子使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使梁惠王说出“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引他上套,从而向他说明了他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打消了梁惠王的矜傲情绪,为下面孟子提出的治国之策能够为梁惠王所接受作了铺垫。
C.《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由于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一生的友谊为基础,所以文中对马克思的称谓使用了“思想家”、“巨人”、“科学巨匠”、“革命家”等,表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超越客观评价的敬仰与悼念。
D.《我有一个梦想》中作者将《宪法》、《独立宣言》和《解放黑奴宣言》作为自己的依据,抨击了美国社会对待黑人的种种不公平现象,号召大家行动起,投入到争取平等权利和自由的斗争中去,为黑人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二、(共18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与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他(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即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4.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他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 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
D. 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15.对于 “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 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 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 “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1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 “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 “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 “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19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之。既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