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广雅中学,佛山一中,汕头金山中学2月联考试题语文及答案(3)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5-03-08 07:48:38 整理:一品高考网

15. 据《后汉书·律历志》记载,公元123年,有人从图谶和灾异等迷信观念出发,非难当时通用的较科学的东汉《四分历》,提出应改用合于图谶的《甲寅元历》。当时担任尚书的张衡(东汉科学家,通五经,贯六艺;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对此提出了批驳,驳倒了对方,为阻止历法倒退做出了贡献。这一史实体现了儒学与科学的哪些联系?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4分)

四、 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永远的金项链      
邵火焰
  母亲和李姨是同一年同一天嫁到我们村的。我家和李姨家是邻居,听母亲说,那天可热闹了,两抬花轿是同一时间进村的,接着在鞭炮欢快喜庆的炸响声和唢呐悠扬婉转的曲调声中,两抬花轿同时停在了各家的大门前,母亲和李姨走下了花轿,她们似乎有某种默契,都没有蒙红盖头,她们想的是都新社会了不时兴那套了。母亲和李姨对望了一眼,然后都羞涩地低头笑了。后来母亲和李姨就有了很多共同的语言,她俩成了最好的朋友。
  母亲和李姨有空就在一起说话,她们聊得最多的话题是项链。
  母亲和李姨都说,做一场女人,如果没戴过金项链,将是一生中最大的遗憾。父亲和李姨的男人周叔都觉得女人的这个想法并不过分,可惜没有办法满足她们的愿望,因为那年月想要一条金项链无异于白日做梦。但母亲和李姨一直在做着这个梦。有一年春节,母亲和李姨终于戴上了一条项链,当然不是金的,是白色的珠子串成的。那是她们一起上街时,在地摊上买的。她们戴好后,先是各自在镜子前转着圈反复地看,然后互相看。那段时间,母亲和李姨的心情特好。可是有一天,母亲的项链断了,那些珠子滚到草丛中,只找回了几粒,母亲怄得哭了。父亲说,一个假项链有什么好哭的?母亲说,可它也花了我两元钱啊。看到母亲的项链丢了,李姨也没再戴。更多高考资料进入:www.gaokw.com/ziyuan/guangdong/
  母亲生下了我,李姨生下了小娟后,母亲和李姨说项链的事少多了,但隔不了一段时间,还是爱提起。有一次母亲和李姨为生产队买蔬菜种子去了一趟城里,当看到城里女人那脖子上金光闪闪的项链时,她俩的眼睛都直了。回来后,母亲和李姨有了一个共同的愿望:今生一定要戴上一条金项链。
  后来农村分田到户了,母亲和李姨勤扒苦做,农忙在家种田,农闲到镇上的玉石厂打短工,每天家里镇上两头赶,但毫无怨言。几年后母亲和李姨积攒了一些钱,准备去买项链,可是,这时村里已经有很多人家开始拆除土砖坯房,新盖红砖瓦房,父亲和周叔也都想盖新房,母亲和李姨当然知道谁轻谁重,她们把钱都拿了出来。在母亲把钱交到父亲手上时,父亲说,孩儿他娘,等过几年日子好过了,我一定给你买一条金项链。母亲听了孩子似的笑了。
  可是,父亲的这个诺言一直没办法兑现,倒不是父亲忘记了当初的话,而是随着我的长大,读书,上大学,要用钱的地方太多。李姨家的情况比我家好不了多少,小娟读到高一时生了一场病,治病花了很多钱,病好后没再读书,到武汉打工去了,去年出嫁了。
  母亲和李姨在一起时,说的都是柴米油盐的事,偶尔才会提起她们心中的那个“梦”。
  今年,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我领到第一份工资后,第一个行动就是给母亲买了一条黄金项链。那天晚上回家,当我拿出项链给母亲戴在脖子上时,母亲哭了。母亲戴着项链在镜子前一动不动地站了半个小时。那天晚上母亲睡觉时就那样戴着它。第二天,我叫母亲戴上去李姨家,给李姨看看漂不漂亮。我满以为母亲会极开心极兴奋地戴给李姨看看,可是母亲叹了一口气后却摘下了项链,并叮嘱我和父亲,不要在外说她有了项链的事。我疑惑不解,问母亲为什么。母亲说,我和你李姨多年前就想要一条项链,现在我有了,李姨没有,这样会伤她的心。
  没想到没读什么书的母亲竟然有这样的境界,我自叹不如。
  就这样母亲把项链压在了箱底,一压就是半年。
  天有不测风云。我没想到,身体一向很好的母亲突然病倒了,到医院一检查,肝癌晚期。在母亲的病床前,我泪流满面。我说,娘,我把那项链拿出来,你每天戴着吧,母亲摇摇头。李姨天天来看母亲,她们谁都没有说项链的话题。十天后,母亲在痛苦的呻吟声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母亲入殓的那天,李姨来了。李姨手里拿着一条金项链说,老姐妹啊,把这项链戴去吧。李姨要动手戴在母亲的脖子上,我拦住了。我从箱底拿出了母亲的那条项链,小心翼翼地戴在了母亲的脖子上。
  我们把母亲送上了山。
  回来后,李姨到我家看着母亲的遗像失声痛哭。等李姨平静了一些后,我和李姨说起了项链。我问李姨是哪来的项链,李姨说,小娟去年就给我买了,可是我没戴,我怕我戴上后,伤了老姐妹的心。我哭着拥抱了李姨,就像拥抱我母亲。
镜框里母亲看着我们在笑。       
  (选自《小说月刊》2012年第10期,有删改)
16. 小说中的“母亲”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17. 小说以“永远的金项链”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18. 母亲一直担心伤害李姨而不愿戴上“我”买给她的金项链,但小说的结局却写到“李姨在母亲入殓时拿出自己一直没戴的金项链要给母亲陪葬”。这样安排有何妙处?请从情节安排、主题表现和人物塑造这三个方面中,任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6分)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学数学就是这么“任性”
8年前,当父母发现李康伟偷偷将高考志愿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改为南开大学“数学”时,“奖励”了他两个巴掌。
  直到今天,他们对儿子当初的选择仍然难以释怀。李康伟已经读到了博士三年级,发表过10多篇数学论文,3次获得研究生特等奖学金——该荣誉名为“南开十杰”,每年只奖励10名学生。但父母一直希望他读个工科类专业,早点赚钱贴补家用,至少可以像他的很多同学那样,出国深造或从事金融工作。即使要搞研究,也搞点“接地气”的。
  但他就是这么“任性”。
  李康伟自陈“资质平庸”,但他从未想过改行。他说,如果不让自己做基础数学研究,“就会很‘难受’”。
  数学是他从小的爱好。他觉得自己的课本“没有意思”,喜欢看哥哥的数学书。高中时,他就已看完了哥哥的大学数学课本。进入南开大学数学学院陈省身试点班后,他如鱼得水。
  大三开始,李康伟进入孙文昌教授的讨论班,和硕士、博士生们一起研讨。后来他成了孙老师门下的博士生。
  南开有宽松的学术氛围。“我的‘讨论班’不设门槛,欢迎所有对相关问题感兴趣的同学,本科生如果感兴趣也可以加入。”孙文昌介绍,李康伟最初来讨论班的时候,自己并没有过多注意他。直到有一天,李康伟拿着一篇论文去请教,孙文昌才发现这位“听讲认真,话不多”的学生,将自己讲课提出的“逆小波变幻的收敛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了高质量论文。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