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湖北孝感二统语文试题答案(2)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4-03-21 22:01:15 整理:一品高考网

    (选自2011年3月6日《新华日报》,有删略)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症状的一项是
    A.精神追求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
    B.对事业缺乏激情,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人缺乏感情,对社会缺乏责任感。
    C.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心绪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
    D.人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造成精神亚健康“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这种现象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一人遭受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人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
    B.全社会消费思潮迅速膨胀,人们被消费主义的狂潮牵制着而身不由己。
    C.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
    D.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论述类文本,围绕“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这一论题,联系生活实际,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B.“精神亚健康”弥漫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化浪潮拉远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人类彼此间的疏离和自我的迷失。
    C.文中引用南京师大中文系贺仲明教授的话,进一步揭示了“精神亚健康”症状的实质,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作者在文中把“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单独作为一段,意在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樠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樠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研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①谖草:亦作“萱草”,古代传说中一种使人忘忧的草。②大易:指《易经》。③樠(mán):液体渗出。④瘿肿:树木外部隆起像瘤子一样的东西。⑤樛屈:树木向下弯曲。⑥胶:像胶粘连在一起,形容固执。⑦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    特:只是。
    B.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    信:的确。
    C.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    涉:经历.
    D.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    过:过错。
10.下列各组语句中的“节”,全都体现“节操、节义”含义的一组是(3分)
    ①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②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③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
    ④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
    ⑤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
    ⑥人道有变,其节乃见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栽种花草树木都是为了修身养性,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而不是只为了玩乐。同样,其他许多器物也都能反映人的精神追求。
    B.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而会稽人黄中立能以“尚节之亭”明志,这是与刘基等人长期交往受到熏陶的结果。
    C.节操对人来说是很难表现得恰到好处的。泰伯、子思能守大节,而季子、曾子却不能做到适宜,这是因为前者明白怎样做才合乎义,后者却是过于固执而处理不当。
    D.这篇文章名为《尚节亭记》,但作者并没有详细记叙亭子的有关情况,而是以亭子周围的竹子为着眼点,写了自己所理解的节义,说明了将此亭命名为“尚节亭”的缘由。
12.请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  (3分)
    (2)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3分)
    (3)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盈天地间,万物纤悉,含毫运思能曲尽其态者止一法耳一者何曰传神而已矣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此郭若虚深鄙众工,虽曰画而非画者,盖只能传其形,而不能传其神也。
    (节选自郭熙《林泉高致·画意》)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满江红·江行
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①辛弃疾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他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姜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了卓越军事才能雨爱国热忱。但他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却遭受排挤,经常被调来调去,先后担任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作此词时,辛弃疾已年届40,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在途中的抒怀。②“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是化用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