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遵义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答案(3)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4-03-24 16:13:48 整理:一品高考网

    他没出声。回到店铺跟老板讲了实话。裕成公和蓝眼是连在一块的,要栽全栽。佟老板想了一夜。有了主意,决定把崔家那轴大涤子买过来.花大价钱也在所不惜。两幅画都攥在手里,哪真哪假就全由自己说了。但办这事他们决不能露面,便另外花钱请个人,假装买主,跟随尤小五到崔家去买那轴画。谁料人家姓崔的开口就是天价。不然就自己留着不卖了。买东西就怕一边非买,一边非不卖。可是去装买主这人心里有底,因为来时黄老板对他有话“就是砸了我铺子,你也得把画给我买来”。这便一再让步,最后竟花了七条金子才买到手,反比先前买的那轴多花了两倍的钱还多。
    待把这轴画拿到裕成公铺,佟老板舒口大气,虽然心疼钱,却保住了裕成公的牌子。他叫伙计们把两轴画并排挂在墙上,彻底看个心明眼亮。等画挂好,蓝眼上前一瞧,眼镜片刷刷刷闪过三道光。人竟似根棍子一样立在那里。万事大吉下的怪事就在眼前—原来还是先前那幅是真的,刚买回来的这幅反倒是假的!
    (选自冯骥才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对造假画和看假画的交代,特别是对“蓝眼”外号的介绍,为小说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也为蓝眼和黄三爷的明争暗斗最终以黄三爷胜出埋下了伏笔。
    B.念书打扮的卖画人卖画时先不急着要价,而是说“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然后才喊出要价这一叙述,是为了引出对造假画的黄三爷的描写。
    C.佟老板找来的尤小五,是天津卫一只地老鼠,这是造假画的黄三爷为打败看假画的监眼而设的局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D.文中叙述的“第一幅画要价不低,也不算太高,十八两便成交了”,是为了叙述第二幅画“最后竟花了七条金子才买到手”的情节作衬托,以突出蓝眼和裕成公败得惨。
    E.“蓝眼”到崔家看画,判断这幅画是真画,主要原因是受到流言闲语的影响,人云亦云,无法再坚持自己的主见。
(2)第二幅画骗过了蓝眼,但最终是假的,小说的前面有哪些暗示?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蓝眼”有哪些特点?请简述。(6分)
(4)给小说设想一个结尾(10-15字),并根据原文情节的发展阐述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突破思维的创造
——记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专家林俊德
    1963年5月,在北京通县一座马蹄形楼里,25岁的林俊德被任命为项目组长,承担起核试验冲击波测量仪器的研制任务。此时,他步入研究所还不足三年,谈不上丝毫经验,甚至连冲击波的样子也一无所知,项目组成员全是些初出茅庐的大中专生。
    稍微有点儿阅历的人应该知道,50年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极端落后、物质供应极度匮乏、意识形态严重禁锢的时期,年轻的林俊德能被委以如此重任,能被给予如此空间,能被提供如此支持,即便放在当今,似乎也是难以想象的。
    已经无从考证其中的理由,据一些老战友回忆,似乎上级也并不寄希望能搞出成果来。当年,同时开展该项工作的还有好几家单位,包括工程兵三所、中科院自动化所和声学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等,林俊德率领的这群“娃娃兵”顶多算个候补。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领导们的目光显而易见是准确的,决定无疑也是英明的。
    每天天不亮,囫囵吃点儿东西,林俊德便从通县出发,匆匆赶往中关村,一头扎进图书馆,依次拉开一排排书橱,挨个抽出一盒盒目录,在浩如烟海的卡片里做大海捞针,往往不是文不对题,就是片言只语,看上去像是标题新闻,总是大失所望。
    无数次的无功而返,反而给林俊德提供了足够的自由空间与想象天地,激发了他离经叛道的秉赋与天马行空的个性。
    公共汽车行驶在寂寥的长安街上,晨曦的一抹霞光染红了大街两旁的雄伟建筑,林俊德手扶把手,站在车厢中央,眼睛望着窗外的景物,心里却在苦苦思索着冲击波测量仪的设计方案。
    忽然,“当”的一声响,把林俊德从冥思中惊醒,接着,又是“当——当——当—”数声,一遍遍刺激着他的神经。老林循声望去,在电报大楼的塔顶,一座圆形大钟正在准点报时。老林心念一动,脑子里‘噼里啪啦”响起一阵电闪雷鸣,犹如醍醐灌顶,霎时间,禁不住舞之蹈之哈哈大笑起来,令一车人侧目。
    原来,正是那几声钟鸣,使他联想到指针后面的钟表机械,从中获得灵感,以钟表发条作动力,异想天开地创立出钟表式压力自记仪的设计方法,进而摈弃了经典繁杂的测量途径,绕过了精尖高难的电机工艺。
    一返回宿舍,林俊德卷起铺盖卷,光着膀子,撅起屁股,趴在床板上开始搞设计,画草图……项目组借住在协作单位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屋子里,十几个人睡上下铺。正值盛夏,拥挤的宿舍里热如蒸笼,林俊德头顶一块湿毛巾,肩搭一块湿毛巾,汗水还是涔涔而下,不光腰带裤头透湿,连一张张的图纸也被洇得汗渍斑斑。
    进入加工阶段,林俊德起早贪黑奔波于各个协作单位间,一道道走工序,同工人师傅们熬通宵,拿起锉刀、起子自己打磨齿轮装配零件。返回宿舍后,顾不得歇息,摊开一桌子闹钟、秒表和发条,戴上放大镜,在白炽灯下夜以继日地调校机械,那份兢兢业业活像一个一丝不苟的钟表匠。
    仪器研制出来,需做环境试验和灵敏度标定,缺乏设备条件,林俊德更是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没有气瓶和空压机,他钻入通县大街的铁匠铺里,自己动手焊贮气罐,用打气筒打气,做了个简易的空压机。做光电开关试验时,林俊德戴上宽沿草帽,背上万次闪光灯,在烈日炎炎的旷野里纵横往来,上窜下跳。
    此时此刻,①身小体单、缄默内敛的林俊德,像是一位放浪形骸的行游诗人,确切地讲,更像那位创作《草叶集》的惠特曼,或许,还有几分写下《巴黎的忧郁>的波德莱尔的气质,尽管,他从来不看诗,从来不写诗,也许,根本不知道这世界上存在惠特曼,存在波德莱尔,但②他那桀骜沉郁的诗意已经融入到了那个土里土气的罐头盒里,渗进那些纹丝合缝的齿轮当中。
    当年年底,林俊德带着他的罐头盒参加了北京官厅水库的系列化爆试验,不仅清晰地记录下冲击波压力波形,而且体积小、重量轻、抗干扰能力强,各项指标远远超过了那些体形庞大、出身高贵的家伙,赢得方方面面认可,从而争取到参加首次核试验的‘嗵行证”,最终被正式列入核试验的重点项目。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林俊德25岁就被任命为核试验冲击波测量仪器的研制项目组长,是因为50年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物质匮乏,思想封闭,像他这样的年轻的人才确实难得。
    B.林俊德从电报大楼的塔顶,一座圆形大钟正在准点报时中获得灵感,创立出钟表式压力自记仪的设计方法。
    C.尽管林俊德生活的环境艰苦、简陋,从事的工作枯燥、劳累,但作者却想象他是位充满激情的诗人,他在那些简陋的实验中融入和渗透着桀骜沉郁的诗意。
    D.林俊德率领的这群“顶多算个候补”的“娃娃兵”最终取得了核试验冲击波测量仪器的研制成功,说明了工程兵三所、中科院自动化所和声学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等科研水平不高。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