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5)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4-06-11 15:33:39 整理:一品高考网

【答案与解析】AC。
  该题型是继2013年高考语文题才出现的选择题型,既考查学生们对全文内容和中心的整体把握,又要求学生对每一段落的内容有清晰的认知,才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两项有错。这道题A项中提到“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但是我们可以回到原文第一段中去探求,原作者提到“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是独断是笼统的,所以作者对艺术模仿自然的观点是持否定的态度,而在后文提到“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说明自然景物只是对人生和艺术产生了影响,并不是模仿。然而,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中心论点是最后一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C项中提及“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实则不然,作者在第五段中最后一句提到:“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表明作者用“清凉散”的比喻是给利欲熏心的人开出一剂良方,希望通过山水自然,使得这些利欲熏心的人能够人性发现,人格能够得以净化。
  1. 16、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答案与解析】
  ①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
  ②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
  ③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
该题型为概括题,最近几年考查频率比较高,主要是从原文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和整合,所以首先我们要定位材料范围,在原文中去找到答案。文章从第二段开始就针对如果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进行论述,第二段第一句就指出“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从这一句中我们可以得出,要欣赏山水自然就必须关注自然的变化,做一个有准备的欣赏者。接着第4段以及第5段意在表明现在很多人被世俗所牵累而无法感受山水之美,而第6段中提到我们这种庸人,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二条答案。而最后一段中的最后一句,“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了。”意在说明我们要做到欣赏山水就必须保存我们的本性和天良。
  1. 17、文章第⑧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解析】
  ①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伟大;
  ②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说服力;
  ③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登临崂山等相呼应,行文详略有致,富于变化。
  该题型为作用题,几乎年年都考,2011年四川卷的现代文阅读15题,12年四川卷的15题以及去年四川卷的16题都是作用类题型的考察,然而作用题的答题思维可以从内容、结构、表达技巧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内容角度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濑户内海旅行是突出第二句“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这一中心;从结构上来看,它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到古代名人,引起下文自身登临其他高山的感受;从表达技巧上来看,作者采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进一步说明山水对自身心灵的陶冶。

  1. 18、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河里,有说服力。(6分)
    ①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之美》)
【答案与解析】
  示例一: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会影响艺术和人生;而对待艺术和人生的台独,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化的色彩。陶渊明、谢灵运等人,能发现自然的美好,忘却尘世的烦忧,因而写出“悠然见南山”“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清新自然的诗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却不免有些寂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他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
  示例二:欣赏山水自然的心情与欣赏艺术、人生的心情是同一的。因为艺术与人生是山水自然的映照,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是人对于艺术与人生的态度。能认识山水自然之美好、博大与威力的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才能获得超越世俗的认识,才能如孔夫子、太史公那样领悟人生、寻求精神价值的实现,才能像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那样在山水自然的流连忘返中物我两忘,写出“境与神会,真气扑人”的佳作。


该类题型为开放题,学生自由组织语言进行答题,但必须围绕题目中所写出的观点,该题很多学生不知道如果组织语言,实则这类题就像写一个小论文,采取:观点+论述的方式进行答题,如果还有附加材料,如上题,我们务必对所给出的附加材料进行解读。文章的中心就是欣赏山水自然就是欣赏人生和艺术,那么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两者的关系进行立意,欣赏人生和艺术离不开欣赏山水,所以只要将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论述的中心,再辅之原文和附加材料的内容进行论述,这道题便不会就不会偏离出题者的原意。

六、彰显汉字文化 理解传统思想(10分)。 
19、为展示“走进汉字历史,探究自行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请给下面的《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习性的演变特点。
要求:①至少答出两个特点;
   ②语言准确、简明、连贯;
   ③不少于40字。(4分)
          
【答案】汉字演变具有象形程度逐步减弱、字形由繁到简的特点。从“鱼”“马”等字来看,小篆以及之前的汉字与图画相关,象形性强,笔画繁复;之后象形程度减弱,字形逐步简化。
【分析】该题去年考查内容为,让考生为“如何与陌生人交往”的主题活动“设计三个访谈问题”来采访某老师,涉及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今年则响应党的号召,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时与去年中央电视台举行的“汉字听写大会”相匹配。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对图形的理解分析归纳能力。此外,该题答题还应该注意:不仅要按要求列出汉字变迁的特点,同时还需要距离分析,才更容易得满分。
新的高考政策变化中,明确提出了学生要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所以今后考生应当多了解传统文化、多掌握一些中华文化中的精髓,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20、请紧扣下面划横线句的观点,结合《论语》和《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继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不少于60字。(6分)
“和”是中华文化精髓之一,不少名著都蕴含有尚和精神。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