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体育学院招生专业介绍(3)

来源:武汉体育学院 发布时间:2020-06-07 11:17:13 整理:一品高考网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一、专业介绍

为了适应人们对体育生活的需求,我校于1995年开始试办社会体育专业。1999年正式设立社会体育专业,并开始招收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社会体育方向硕士研究生。2012年,社会体育专业更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专业代码040203)。本专业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办学要求,充分整合我院优势教育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人才需求规格为标准,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突出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旅游、体育探险等体育休闲特色,并在师资力量、课程建设、学生就业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培养目标与具体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人文社科、管理、经济方面的基础知识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既能从事社会体育健身咨询、技术指导,又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有效地从事经营、策划、组织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具体要求

1.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祖国的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具备良好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人文社科、管理、经济方面的基础知识与社会体育专业理论、掌握多项社会体育运动的理论与方法,能够有效地进行社会体育活动的推广、指导、经营与开发等活动;

3.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4.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文字、口头表达能力,注重外语的学习,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以适应现代化办公的需求。

三、培养特色

(一)目标特色

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既具有较强社会体育运动技能、能够从事社会体育健身咨询与技术指导,又系统掌握管理、经济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有效地从事经营、策划、组织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不仅有别于传统体育领域中各类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定位,同时也是本专业的最主要培养特色。

(二)课程特色

课程设置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发展方向,以市场为导向,拓展休闲体育课程建设,突出体育休闲特色;以社会人才需求规格为标准,强化经营管理能力训练;以休闲体育服务过程设置专业主干课程,以职业形态设计专业技能专选课程,通过专业技能课程群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类人才培养。

(三)实践特色

在我院原有的与体育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学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加强模拟场景与实景教学,共同完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参访见习、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任务,初步形成“以学校实训基地为主、社会实践基地为辅”的教育实训体系,以培养社会体育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四、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一)主干学科:体育学、公共管理;

(二)主要课程: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管理、体育经济学、社区体育概论、健身原理与方法、体育俱乐部管理、体育服务运营管理等专业理论课程和体育健身与娱乐运动项目理论与实践。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主要专业实验

(一)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军事训练、教育实训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共32学分;

(二)课程教学实训与专业实验:专业主干与核心课程教学,必须贯穿实践性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实训与专业实验学时,包含在相应课程学时之内,不单独安排学时,共8学分;

(三)专业社会实践:利用3个暑期进行3个专题的专业社会实践活动,4学分;

(四)创新教育实践:体现“三创”教育理念,鼓励学生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活动,学分为奖励学分,8学分。学生取得该项学分,可免修相应学分的选修课程。

六、修业年限、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正常修业年限为4年(根据学籍管理条例,亦可提前1年或延迟1-2年),须修满178学分方能毕业。其中必修课(含实践教学环节32学分)120学分,选修课58学分。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发给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条件的毕业生,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一、专业介绍

武汉体育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专业代码040204K)所依托的武术学科的组织建制源于1953年建校之初的活动性游戏教研室,其专业的主要奠基人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教育家温敬铭教授。在1956年武术设置在“武重教研室”,1972年改为“武水重教研室”,1978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84年武术单独成立教研室,1991年在全国率先成立武术系,1999年在全国体育专业院校率先成立武术理论教研室,2003年武术系更名为武术学院。下设的教学单位有武术套路、搏击、武术理论与传统体育养生以及民俗民间体育等四个教研室。

目前,学科建设基地有国家体育总局的“全国武术散打高级教练员岗位培训基地”、“全国武术馆校人才培训基地”、“全国青少年武术散打运动员培训基地”、“中国龙狮协会科研基地”、“全国健身气功培训基地”。这些基地为本专业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专业形成了博士、硕士、全日制本科和成人教育多个层次的教育体系;拥有民族传统体育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民族传统体育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在招生规模、师资力量、专业方向设置、教学层次等方面均居于全国领先水平,是湖北省品牌建设专业,2013年获批全国首批省属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于各类学校、运动队、俱乐部、公安、武警、司法、企事业等相关单位。

二、培养目标与具体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系统掌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素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从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促进大众身心健康发展,在武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领域能够承担学校教学、专业训练、社会体育指导、科学研究以及相关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具体要求

1.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和职业道德,能够献身于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事业,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突出武术文化特色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开设通用的现代体育科学基础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的课程,基本掌握社会普及的体育运动项目,为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

3.系统地学习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理论与方法,熟练地掌握本人所选择专业方向的基本技能,全面地了解教学、训练、竞赛、裁判、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够满足今后从事工作的需要;

4.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培养的学生要达到四会的要求:“会练”,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会教”,具有较强的组织教学与管理能力;“会讲”,具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会写”,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06 - 2018 www.gaok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一品高考网版权所有